大公报:俄美关系微妙变化 透出“火药味”
2013年01月17日15: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 [大公报:俄美关系微妙变化 透出“火药味”]
中新网1月17日电 香港《大公报》17日刊文说,普京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重启俄美关系时,表示“根本不清楚重启什么”。而普京最近被普遍认为是针对美《马格尼茨基法案》而签署的《季玛·雅科夫列夫法案》,“是他执政13年来最严厉的反美法案”。显然,俄美关系开始出现微妙变化,并透出些许“火药味”。
文章摘编如下:
继俄罗斯总统普京毫不客气地抨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对其提出恢复“劳动英雄奖章”一事“胡说八道”后,普京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重启俄美关系时,表示“根本不清楚重启什么”。而普京最近被普遍认为是针对美《马格尼茨基法案》而签署的《季玛·雅科夫列夫法案》,“是他执政13年来最严厉的反美法案”。显然,俄美关系开始出现微妙变化,并透出些许“火药味”。
利用人权问题打压俄罗斯,是美国的惯用手法。所谓《马格尼茨基法案》,是美国针对俄罗斯人马格尼茨基之死通过的反俄罗斯法案。马格尼茨基是俄罗斯一名大胆揭露俄罗斯官员腐败的律师,曾经揭露了一起涉案金额达2.3亿美元的官僚诈骗案。因受逃税指控于2008年被俄警方逮捕。羁押期间,在狱中遭毒打,并因心脏病于2009年11月在莫斯科一看守所去世。
美以人权法案施压
美国参议员本杰明·卡丁起草了所谓的“马格尼茨基名单”,其中包括一系列俄罗斯官员。2011年4月这个法律草案提交到美国国会,它规定对涉嫌马格尼茨基死亡案的人实施签证和经济制裁。美国国务院2011年7月对数十名涉及马格尼茨基案的俄罗斯官员实行签证限制。美国参议院于2012年11月中旬以92:4的压倒性支持表决通过了该法案,在众议院是以365比43通过。2012年12月6日,美国参议院表决通过了“马格尼茨基法案”。
俄罗斯对此反应强烈。俄罗斯政治学家、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副校长马尔科夫在媒体上撰文表示,“该法案是对俄罗斯内政史无前例的干预”。
俄外长拉夫罗夫回应称:“这将会给我们的关系带来实质性伤害。”俄科学院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专家阿尔巴托夫表示,在人权问题上,美国对俄十分强硬,而对其他一些国家则较为温和,这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的国际形象。
普京出手以牙还牙
“今日俄罗斯”网站认为,美此举对俄来说是新的冷战信号,是反俄立法。两国的外交基调再次走向对抗。连英国《每日邮报》也认为,美国通过这项针对俄罗斯官员的反腐法案“挑起了一场新的冷战”。
俄总统普京签署的《针对外国人损害俄罗斯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处理办法》,也被称作《季玛·雅科夫列夫法案》,是根据一位名叫季马·雅科夫列夫的俄罗斯男孩2008年被美国养父锁在太阳暴晒下的汽车里死亡的事件制定的。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禁止美国夫妇收养俄罗斯儿童,并将其有效性扩大至所有侵犯俄罗斯人权的国家。法案还规定,禁止从事政治活动并接受美国资助的非营利组织以及活动威胁到俄罗斯利益的非营利组织在俄罗斯运作。新的法案将从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与此同时,俄罗斯议会还宣布废除去年7月俄罗斯政府批准的美俄儿童领养协议。
事实上,美国长期以来利用人权问题对俄打压,以及在对“普梅组合”的种种非议,已经让普京“忍无可忍”。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种种机会加紧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更让“硬汉”普京难以接受。
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而言,普京几乎凭一己之力把俄罗斯拉出他就任总统前的无政府主义地狱状态。但美国要的却是前苏联的乱局,按照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的观点,就是要搞“分而治之”。但普京让西方的这些图谋落空了。
军事对抗步步紧逼
要命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打压并非仅仅局限在人权问题上。2011年11月,美国提出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的计划。对此,时任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发出了“以前普京说过的”威胁:俄将在北约边界部署先进的武器打击系统,用来摧毁美国反导系统。而白宫则“以硬碰硬”地响应,“决不改变”美国在欧反导部署方案。
美国“说到做到”,2012年12月14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突访土耳其南部的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在当天签署了在土耳其部署两套“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和400名军人的命令。据媒体报道,1月7日,荷兰已开始向土耳其运输“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大约160辆汽车当天早晨装载导弹和其他装备离开位于荷兰东南部的一座军事基地,另约300名荷兰官兵组成的导弹支持团队亦于8日开始前往土耳其,并计划在1月底前在土耳其南部与叙利亚接壤的边境地区部署6套“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
对此,俄罗斯显然不会善罢罢休。俄常驻北约代表曾表示,“我们不会让美国人把我们当傻瓜耍”。可以预见,美国步步紧迫的直接后果,将是加剧俄罗斯与西方的摩擦乃至对立,而《马格尼茨基法案》只是一个开始和标志。(作者:苏虹,博士;何溢诚,复旦大学台籍博士生,国民党中委)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