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张芳曼
|
编者的话
杨先生生活在北京,在朝阳区的小庄附近工作,每天上下班经过小庄路口,那密密麻麻、高低不平的井盖总是让驾驶技术尚不娴熟的他犯愁:又要一阵颠簸了,那些井盖又多又分散,很多就在行车线上,想绕过几乎不可能。他觉得很困惑,为什么在我们的城市道路上,要有这么多井盖呢?为什么不但数量多,而且星罗棋布到处都是呢?为什么不能规划在一条线上,或者隐藏在绿化带里呢?
其实很多司机都苦恼于马路上遍布的井盖,受困扰的司机也不单单局限在北京。就在这两天,我们的记者分别实地勘察了北京市、合肥市和西安市的部分道路井盖密度。
如此密集且分布毫无规律的井盖,影响市容还是小事,关键是带来了极大的管理难题和安全隐患。由于井盖丢失、破损、翘起等造成的事故屡见不鲜。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呢?
【调查】 马路上,那些密密的、散落一地的井盖
17日中午,记者来到了朝阳区红庙十字路口,往东、南、西、北各走了100余米,发现这个路口竟然有475个井盖。
记者又从红庙路口向西出发,开始数人行道、辅路和主干道上井盖的数量。前行500多米走到小庄路口后,发现我们已被无数的井盖包围了。
井盖上印着“污”、“电”、“雨”等各种各样的“身份”。有的是十多个依次排列开来,有的是大小不一、没有规则地聚集在一起。记者又来到金台路,发现这里井盖数量和排列杂乱的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
钟楼,是古城西安在地理、区划和文化意味上的中心。从这里辐射南北的一条主干道,是西安人常说的“中轴线”。
14日下午,记者从钟楼出发,沿着南大街一路南行,穿过古城墙的南门,上了长安北路,最后到达南二环与长安路立交交叉口。仔细留意起来,记者发现,就在行车路上,原来就有这么多井盖。辅路上,井盖就更多了。当记者走进老城区的街巷,东起端履门、西至南大街的东木头市双向两车道的路面上,不到700米的路程,密密麻麻的井盖却有近60个,一路驶过,少不了一番颠簸。
机动车道如此,人行道又如何呢?记者来到咸宁西路与东二环交叉口,在西南角的一段人行道上,两个一列、东西并排的一连串密密麻麻的井盖构成了一组“奇观”短短50米的人行道竟然有29个井盖。
在合肥市西一环的一个小区里,每隔十米就会出现两三个相隔不远的井盖;在长江西路五里墩立交桥往西一侧的行车道上,短短的100米路,就出现了18个井盖,而且总是三四个形态各异的扎堆在一起,一些人行横道上也是零零星星地散落着几个;在淮河路步行街上,虽然人群熙攘,但走个差不多10米路就能发现两三个紧挨着的井盖;在路况较新的休宁路上,能看到的井盖则相对少得多,从与怀宁路交叉的路口往东,一般走个二三十米才能看见一两个井盖。
这些井盖按照使用功能可划分为以下几类,分别为供电、供水、热电、燃气、有线电视、电信、移动、联通、铁通、交通信号、国防线缆、排水等。
【疑问一】 井盖为什么这么多?
据西安市政设施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封正昌介绍,仅在西安市市政管辖范围内的收水、排水检查井,井盖就有约9万个,“管辖范围仅限城六区,其中还不含开发区。”
而据合肥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的介绍,合肥市建成区面积360多平方公里,井盖总数约80多万个,其中道路井盖60多万个。
“老城区道路井盖设施数量庞大、‘星罗棋布’,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杨东朗表示,不同年代、不同单位、不同用途的旧管线、重新建管线“交织”在一起,“比如单位住房楼层加高,内部排水管道就需要翻修换粗”,日积月累下来造成这样的结果,“早期管网建设中缺乏统筹规划,使用不方便,管理也不方便,而新规划、新修建的城区都是由市级规划部门或行政区域内规划分局统一规划,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有序进行,一般不存在这种问题。”
【疑问二】 这么多井盖怎么管?
记者从合肥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了解到,井盖按照管理责任可划分为“条管”和“块管”。“条管”主要是指上述前11类井盖,分别由12家产权单位垂直管理。“块管” 主要是指排水井盖,由市区两级分块管理:市管道路排水井盖由合肥市排水管理办公室管理,区管道路排水井盖由所在区建设管理部门管理。此外,在道路规划红线内大约还有上万只排水井盖归属沿街单位和居民区管理。
而西安多部门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分布全西安市各个角落的归属不一、数量巨大的井盖,不仅连一个大概的总数都无法统计出来,而且“部门管理”的模式也造成了“各扫门前雪”的结果,“谁家的井盖谁负责”,难以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
这种情况下,道路旁、人行道上、社区过道里那些破损、丢失的井盖,形成了一个个“城市陷阱”,让走过的路人“步步惊心”。破损还好,起码还有依稀可辨的标识,无非多打几通电话、找对责任方尽快维修,而井盖如若丢失,又该去找哪个单位呢?
以井盖丢失为例,很多未标明权属单位的井盖很难在第一时间就找出权属方,极易出现一段时间内无人管理的场景。“缺损后,经常要井盖处置中心应急处置人员到现场确认,有时还要请地下管线专家 ‘会诊’,甚至动用穿缆器等专用工具才能确认管理维护责任单位。”合肥市政工程管理处的窨井盖维修能手王鑫森说。
【探索】 井盖数量和分布能否统一规划?
“井盖管理,不仅是市政等部门的责任,还是社会治安问题”,杨东朗表示,目前各地城市建设基本都是条块管理,而非垂直管理,这也是客观情况。
“未来管网建设中,可以参考国外‘共同沟’的设计思路,将不同部门管线放到一起,检修方便,管理也更高效,但投资很大,”长安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高俊发建议,在技术手段上,可以借鉴欧美日等国经验,通过建立电子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推动地下管网系统数字化建设,“让居民通过电脑就可以查询脚下有哪些管线,也便于相关部门对井盖实行‘电子管理’,但国内目前还没有达到统一的、数字化的系统管理程度。”
合肥市已经做出了一些探索。除明确主管部门、监管机构外,近日还给井盖上了“身份证”,市民报修时只要说明井盖编号,工作人员就可在第一时间找到井盖和权属方。“为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整合资源,我们推行了将电话、广播、有线电视等弱电管线进行同沟同井设置的工程,并已开始实施。”合肥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的专家盛文说,“对于老城区及老道路的井盖,我们将借助道路整治维修的时机对路面井盖进行精简整合。”
链接
“共同沟”可能是出路
“共同沟”也称综合管沟,即在城市地下一定深度内,按照一定需要,设计、建造一条隧道,将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中于一体,内设专门的检修口、吊瓶口以及监测系统等。改变过去那种各个管道各自建设、各自管理的混乱局面,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建设共同沟,可减少因对城市道路的反复开挖而引起的交通混乱,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欧洲是共同沟的发源地,早在19世纪,法国、英国、德国就已经开始建造共同沟。20世纪,美国、俄罗斯、日本、匈牙利等国也开始兴建。在国内,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
由于共同沟不便分期修建,因此一次性投资较大。如果预测远景发展失误,造成容量不足或者过大,将导致浪费或再次重新铺设。因此,共同沟的设计容量、埋设深度必须与该区域未来发展相结合,同时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