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演新剧目,小剧场内座无虚席。
戏剧彩排。
王翔站在蓬蒿剧场门口。
“为什么要建一个小剧场?我有太多的想法想表达。最真切的一句话是:为了抗拒恐惧,抗拒贫乏。”王翔本是一名牙医,但却“不务正业”经营起公益剧场。来剧场的观众越来越多,其中既有风华正茂的大学生、热爱文艺的男女青年,还有两鬓斑白的古稀老人以及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童,尽管连年赔本,但王翔却感到欣慰与满足。
2008年9月,王翔经过一年的准备工作,在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5号建起了一个只有86个座位的小剧场蓬蒿剧场,前期建设及设备、房租等,共投资120万元。
不设固定的镜框式舞台,接近正方形的黑匣子空间,座位可以随意移动适应各种观演需要。建成之初,王翔就为演出内容制定了“原则”吸纳一切话剧和舞台剧的创作形式,没有任何局限,唯一的标准是:它是有内涵的、有文学含量和心理含量的。
“一分钱不想收回,也收不回,只想奉献给社会。”王翔笑笑说,今年是蓬蒿剧场第三年作为东城区政府举办的南锣鼓巷话剧节的主场,23部作品每场上座率都很高,因为票价低廉,很多观众多次观看演出。
随着主打公益牌的口碑在圈内外越来越响亮,蓬蒿剧场的人气也越来越旺。除了上演经典剧目,剧场还举办和承办了大量的戏剧文化学术讲座、交流活动。热闹的演出幕后,是王翔多年的财力和精力的投入,虽然是“赔本赚吆喝”,但他还是乐此不疲地越干越起劲儿。
王翔说,蓬蒿剧场座位少,票价低,几乎没有赢利空间。以2004年他个人投资的话剧《暂住证》为例,他投入了差不多10万元,演出15场下来的票房不到8万元。“但可以说,我用两万元就买到了很大的快乐,太值了。”
对自己的“转行”,王翔十分骄傲。蓬蒿剧场是北京市第一家民间投资建设并正式获得商演资格的小剧场(不含原有国家影剧院、礼堂改建而成的小剧场),也是北京第一家在四合院基础上保护性改建而成、附设咖啡馆为观众观演前后提供更多心理延续空间的小剧场。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如果既能得到物质的满足,又能得到精神、文化、艺术的满足;既能得到按规则、靠智慧收获利益的满足,又能得到向社会、向他人奉献付出的满足,这样仅有一次的人生,是不是更值得呢?这样的人多了,社会是不是会更理性、更具建设性、更温暖、更和谐呢?”王翔希望,今后会诞生出更多的小剧场,更多的人会走进剧场,获得精彩丰富的戏剧体验。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李秋萌本版摄影本报记者王海欣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