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调查:“泰囧”成功背后的三个启示
原标题 [新华调查:“泰囧”成功背后的三个启示]
新华网北京1月22日专电(记者 万一 赵琬微)《人再囧途之泰囧》自上映以来,创下多个票房纪录。截至目前,票房累计达12.36亿元,观影人次累计超过3800万人次,不仅成为首部票房破10亿元的国产电影,更一举超过《阿凡达》等进口3D大片,提振了国产电影创作的信心。
除电影档期差异、经济学上慰藉型消费“口红效应”等难以复制的偶然因素外,“泰囧”成功的背后,蕴藏了能让国产电影走出困境的三个启示。
启示一:艺术创作不靠“灵感”靠规律
与以往的贺岁片不同,“泰囧”的最大特点是找到了自己的类型公路喜剧。“作为一种典型的喜剧类型,公路喜剧有着成熟的艺术规律和制作范例,在创作前,我们几乎研究过《午夜狂奔》等国内外全部经典的同类片。”“泰囧”编剧束焕谈到,我们严格遵循这种类型片的创作规律。
比如,采用“故事路线图”等方法进行创作,用一个时间轴、一个人物关系轴,依据电影的时间长度把“起伏跌宕”用图标的方式画出来。比如第60分钟,必须是情绪最低谷的时候,并在相应的时间点设置“桥段”,保障观众有轻松、有狂喜,还有休息的时间,从头笑到尾又不觉得累。“这种创作的方式与好莱坞电影相似,已经不是传统的靠灵感而创作,而是靠技巧,是个故事生产的流水线。”
在营销方面,与传统的“海报”“易拉宝”等宣传方式不同,“泰囧”采取了更具有针对性的营销,制作了先导预告、增强版预告、惊喜版预告等5个版本,还有30个版本的海报并在70多个城市专门部署了发行人员。这种“专业化”的宣传团队是现代电影发行的规律。
“人物关系、喜剧桥段的设置都非常细致、量化。这种因循规律的创作手法保障了作品质量的稳定性、适合观众的口味,更像是一个大众的文化产品。不是靠"个人的灵感",而是在一个流水线上生产产品。”束焕说。
启示二:电影导演不靠“大腕儿”靠新秀
作为一部投资不到3000万元的中小成本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没有“大牌”导演、演员的票房保障。在电影出品人、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看来,培养新导演、新演员,正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方向。
《疯狂的石头》《失恋三十三天》等近年来每年都有的国产片“黑马”告诉我们,观众认可中小成本电影带来“新鲜气息”。王长田说,在我的名单上有100多个新秀导演,其中大部分是香港导演,但徐峥取得的成功证明,演员也可以向导演身份转变,“吴秀波、邓超、黄渤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以后这些演员都可能成为导演。”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知名评论家张颐武认为,中国电影导演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随着“90后”年轻观众群体的出现,口味出现了变化,而非原来清一色地爱看“大片”。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的中小成本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青睐和热捧,更多的新生力量导演有机会崛起。
“"泰囧"让我们看到了惊喜,观众去影院不只是去看"大明星"。遵循电影规律进行创作、遵循市场规律宣传的道路行得通,这让我们充满信心。”束焕说。
启示三:电影观众趣味走向“平民叙事”
“泰囧”中出现的一些夸张、自嘲的桥段是否“恶俗”?知名影评人周黎明将其视为平民叙事的成功,“这是一部通俗的影片,但主创人员对商业类型片研究透彻,喜剧桥段密集,一点都没有粗制滥造”。
束焕认为,电影中徐峥和王宝强扮演的两个人物分别代表了中国普遍的两类人群:外表光鲜、实际生活和心理压力巨大的中产阶级,有梦想、内心强大的草根阶层。张颐武认为,“泰囧”敏锐地抓住了当下中产阶层的“高富帅”和“80后、90后屌丝”的精神状态。影片凸显了当下中国的焦虑和困扰,展现出日常生活中对于“幸福感”的渴望,令广大观众产生了共鸣。
“与《1942》等严肃题材不同,"泰囧"是一部商业喜剧片,必然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两者是不同类型的电影,放在一起对比是不合适的。”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史教授、著名影评家王海洲说,过去我们的国产电影,常常以知识分子的视角“俯视”创作,这是一种精英化的叙事方式。从“泰囧”的成功上,我们看到更加简单直接、接地气的“平民叙事”成为当下观众的趣味所在。
作者:万一 赵琬微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