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直击
没有警车开道
此次政协会,委员的驻地安排也进行了优化。将所有委员、出列席人员和工作人员,包括媒体,集中安排在金牛宾馆和新会展世纪城两个驻地、三个宾馆内,从宾馆到会场的路程,车队不再穿行市中心,而是走三环。同时,不再进行交通管制,而是和出行市民共用道路。
省政协委员、都江堰市副市长屈军刚进入会场,就感受到了今年两会的新风。在大厅里报到时,他看到一些不是参会人员的旅客自由走动着。“以前的那些警力都不见了。”屈军说,去年两会期间,他住的酒店大楼安保工作做得非常严密,进出都必须凭相关证件,非政协委员一般都不能进入。而今年,大环境让他感到特别轻松。
晚上6时许,华西都市报记者在场外看到满载委员的十辆大巴车回到酒店。据会务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车辆是接送参加培训的新委员的。记者发现,这些车辆驶过来时,没有警车开道。
华西都市报记者从总务组在饭店驻点的负责人周纯处获悉,今年两会期间,明确要求了各位委员不要坐小车出行,必需统一坐车。周纯说,“以往也有这样的要求,但今年要求执行一定要严格。”
华西都市报记者席秦岭赖芳杰邵晨星华西城市读本记者邓丹
昨日上午10:15,新当选的省政协委员郑鈜背起一个双肩包,里面是几件换洗衣服和笔记本电脑,走出他在省社科院的办公室,准备坐公交车去金牛宾馆的会场报到。
3分钟时间,郑鈜就来到了省社科院门口不远处的公交站台。“我要在这里搭11路车,再换43路,然后就能一路直达会议会场。”郑鈜显然早就对这条公交路线研究过。
10:23,在等待了5分钟后,一辆载满乘客的11路公交车驶进了站台。郑鈜上了车。由于人比较多,车内空余的空间很少,他站在了车头位置。车辆驶过一站之后,有几名乘客下车了,郑鈜就跟着人流往车厢中走,很快就在靠近车门附近的位置,找到了一个略为宽松的空间。
10:28,11路车开进中医附院站台,此时,距离上车时间仅仅过了5分钟。“就在这站下车,转43路。”
10:32,一辆43路公交车驶了过来,这辆公交车明显比11路要宽松。仅仅过了一站路,车内就出现了空余座位,几名新上车的乘客很快就坐了上去。又过了三站,车上就出现了大量空余座位,郑鈜这才坐到了位置上。
10:58,43路车到达金牛宾馆门外。整个路程花了35分钟。
提公交卡相关建议
关注老年人出行
“我有公交卡,之前经常坐公交。”郑鈜说,“相比私家车,公交车有专用车道,在交通高峰时段也相对较快。”而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与感受,也将成为郑鈜这次提案的内容。
“我将提一个关于增加成都市公交老年卡乘车次数的建议。”郑鈜说。他将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将老年卡的办理对象年龄调整为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取消老年卡的月限次数,适当增加免费次数,改为半年总次数600次;倡导老年卡的使用与上下班高峰期错峰,并减小老年人在高峰期乘车可能产生安全问题的几率,建议老年卡在上下班高峰期占用的刷卡次数提高50%甚至更高。
记者手记
委员赶公交很“接地气”
花35分钟,转一趟车,赶公交车去会场报到。新当选的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常委郑鈜开始了自己的首次上会之路。
一个人坐什么车,以哪种方式到达目的地,本来是极其平常的事情。但作为跑了多年全国两会、省两会的老记者,第一次遇上这样的新委员,我仍然被这种“新意”触动。
我采访了致公党四川省委的工作人员、郑鈜在省社科院带的研究生,了解到并不是他买不起车,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已经养成了习惯:不开车,走路上下班,平时开会骑自行车。这是他生活的常态,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赶公交车去报到。
“只有亲身体会、实地感受,我才能讲出老百姓最想讲的心里话。”郑鈜的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