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彭文蕊)“据了解,广州每年约有5000名问题青少年有入读工读学校的需求,但目前广州仅有一所工读学校,且120个学位全部只招收男生。”在市政协的分组讨论中,有关青少年健康教育的话题成为热点,有委员呼吁,要重视工读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矫治作用,加大对工读学校办学的扶持力度。
问题 学位很缺老师队伍不稳定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让人担忧。”市政协委员、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财经系副主任丛佩华说,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中,工读学校可以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进行早期干预,有利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然而广州的工读学校无论从发展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上看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且大大落后于许多兄弟城市,如上海有13所,北京有6所,广州只有1所。
“广州市新穗学校是广州市目前唯一的一所工读学校,但其环境却差得让我心痛,体育场上都还是土路。”丛佩华调研发现,办学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工读学校。
市政协委员、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何伟也关注到了这个话题。据他了解,新穗学校共有教职工45人,有6个班120名学生,面向全市招收行为偏常学生,但每年仅接收80名新生。“一部分行为偏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女学生根本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教育资源。”
建议 加大对工读学校投入
“多办一所工读学校,就是少建一座监狱。”丛佩华呼吁社会共同关注行为偏常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关注工读学校的建设。
对于现状,丛佩华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工读教育的投入,制定有关政策和工读学校建设规划,把工读学校办成教育、矫治、挽救“边缘”青少年或未成年犯人的阵地。
何伟的建议则更为具体。他认为应该逐步扩大新穗学校的教学及招生规模,每年递增20名接收名额,并确保外来务工偏常子女的招生比例;扩大招生面,确保外来务工子女有权享受应有的教育资源,亦可根据客观需要,开办专门接收偏常女学生的工读(专门)学校。
何伟还建议扩大送生制度,他认为司法机关有权通过非强制性的建议及推荐方式,使得偏常未成年人能就读工读(专门)学校,重新融入社会继续学习。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