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 王蔚)享誉中外的法学家、政治学家,杰出的社会科学学术组织者、翻译家,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邓正来因患胃癌,今天早晨6时50分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去世,享年56岁。
曾是学术“个体户”
邓正来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科学和知识社会学,侧重法律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研究。1956年2月生于上海的邓先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他被称为是“中国第一个学术个体户”。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邓先生不是任何一所大学的在编教师,却每年有众多北大、清华的青年学者到他的书斋学习。他给每人制定了学习方案,经常在家里举办学术沙龙,以苏格拉底式的方法教书育人。直到2003年,他才进入大学体制内任教,第一天便当上教授和博导,此前却从没有过副教授和讲师的头衔。
对中国浪漫描述
用著作等身来形容邓正来,一点不为过。据复旦大学高研院罗列的信息,他的主要论著多达21部,主要译校作品有11部,参与主编的书刊达18种,主要学术论文有81篇。
近年来,邓先生将研究的目光主要聚焦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上,发表了诸如《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研究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等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论著。
对于中国的现实与未来,他曾有过一段浪漫的描述:“我很欣赏一句话:遥远的田埂上毛毛细雨当中有一头牛,你用一个具像手法画出来,那头牛就是模模糊糊的,它就是复杂的,看不清的,那才是真的。这头牛就像今天的中国,问题要远比西方人所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只有深入研究中国转型期整体性和共时性两大特点,我们才能把自己的问题看得更为真切,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然后为世界未来的新秩序作出中国人自己的贡献。”
病床上笑容灿烂
今天上午,随着邓正来去世的消息传开,复旦官方微博上出现了数百条悼念短语。“特别敬佩的一位学者”、“走得太快了,可惜没机会亲自聆听邓老师的课”、“几周前的微博您还是那么乐观,一路走好!您永远是我们尊敬的邓老师”、“可惜,我们少了一位精神导师”……言语间,大家对邓先生的英年早逝扼腕长叹。
“从查出病情住院到离开,一个月,才一个月啊……”女儿邓嘟子今天上午更新了三条微博,追思与慈父的诀别。而在网友转发的一张邓先生在病床上与女儿的合影,父女俩当时都笑得十分灿烂。
同事评价邓先生是个性情中人,是个做真学问的大家。在病重期间,医生告诫邓先生少说话,但他却说:“对于一个读书人的一生,在学术追求中终结自己的生命,是最好的离开方式。”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