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两会倡导节约,企事业单位叫停年会,众多饭馆推出半份菜……狠刹浪费劲风之下,全国各地陆续推出“厉行节约”新政。
与此同时,对于正当其时的节俭行动,不少人担忧其可持续性。《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反浪费“等不得慢不得,必须从现在抓起、从两会和春节抓起……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一阵风一呼隆”。
改作风,难的是锲而不舍
“三分之二的公款吃喝,是自己请自己”
去饭店先把车牌遮住,司机放下领导开车就走,豪华宴请转战驻京办……有“反浪费”就有“反节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端倪已现。对此,《人民日报》评论“改作风,制定措施、付诸行动并不难,难的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叶青(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现在有人提“会亡政息”,问有没有可能两会结束后,春节一过,节俭之风就刮过去了,我看要警惕这种可能性。我在政府机关呆了十几年,看过太多的公款吃喝,其中绝大部分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举个例子,单位领导或者同事要去党校学习一段时间,就借此整个处室去吃饭。这种自己请自己的公款吃喝,占到了很大比例。同时还会有同城各个部门互相请,今天你请我吃了一桌5000的,明天我请你必比5000更高档,结果形成恶性循环,宴请的档次也越来越高。
可以说,三分之二的公款吃喝,是自己请自己,同城轮换请,上下级互相请,是没有任何接待性质的公款吃喝。
公务接待我认为完全取消不现实,但应该严格限制其范围,公务接待费只能用于接待外省市、中央及其他异地来访的费用。
公款吃喝的监督,则应该由各级纪委来做。例如由纪委去各大酒店查发票本,每一笔政府进行的消费,花了多少、怎么花的、谁花的,都要一项项查清楚。我建议还可以建立机制,由酒店自己上报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吃请明细单,如有瞒报则处罚双方。
竹立家(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反浪费本来也不是第一次搞,之前功夫下得也很大,热情也很高,最后一阵风过去,浪费又回潮的事情,我们不是没有见过。
想要遏制这种现象,就要从制度上进行改革。首先我们要进行预算制度改革,细化预算项目。例如在美国,政府买个电脑都要列入预算,明确说明这个电脑买来干吗,要花多少钱。我们的预算也要细化,一次会议来多少人、住宿花多少钱、餐费花多少、为什么要花这些钱,要细化到项、目。与此同时,还要严管各单位小金库,从钱的源头截住,这样才能杜绝腐败现象。
预算的审查,要由各级人大负起责任,要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否则让单位自己监管自己,是不可能成功的。
该消费时消费,该节省时节省
“昨天吃仨鲍鱼,今天吃俩,是不是减少了浪费?”
2009年2月,《人民日报》曾撰文介绍“新节俭主义”。所谓“新节俭主义”,是人们应对金融危机所提出的消费观念,其核心理念是“该消费时消费,该节省时节省”。“传统的节俭,多是贫穷下的节俭。而‘新节俭主义’主张的节俭,是富裕下的节俭,为了理性和时尚节俭。”几年时间,“新节俭主义”仍适合当下。既要拉动内需,还要奉行节俭,说白了,节俭的枪口要打准地方。
王福重(经济学家):
节俭属于私德,公权力不该介入。我认为国有和事业单位确实不该办以吃喝为目的的年会,非公企业则可以随意。但公款吃喝本身就是浪费,就是贪污,哪怕吃一块钱也是腐败。减少公款浪费,不过是个文学字眼。公款吃喝报销的逻辑是:不从事公务活动,就不吃饭,显然这个逻辑不存在。吃饭是生理需要,工资已经包含了吃饭的成本。昨天吃仨鲍鱼,今天吃俩,是不是减少了浪费?想要长期解决浪费之风,就要改革预算制度,将招待费取消,吃饭一律自己掏钱。
此外,我认为明细财政支出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可以造假,还可以用其他名目掩饰吃喝,只有取消吃喝报销制度才能解决,再用公款吃喝,就是犯罪。
何伟(化名,某国企员工):
减少吃请、浪费,我举双手双脚支持,能不能起到作用还要看是否做到实处。现在我身边很多所谓的节俭还是花架子。比如我们单位吧,原来铺了一条红地毯,好几年了,当年铺的时候可能是为了迎接某个领导视察。领导走了,地毯也就留下了。结果这次一节俭,地毯也给节俭没了。你说这地毯撤掉了,它能有什么更好的去处?还有更夸张的,我一个同学的单位,某个大银行,把员工洗手间里的手纸给取消了,这种节俭没有啥意义。
叶青:
提倡节俭,我建议要分别对待。对于使用财政经费的、涉及公共资源的党政机关、国企央企乃至大学等事业单位,取消年会等做法没有不妥。但对于民办企业,则应该以倡导为主,我认为应倡导“要消费,不要浪费”的做法。年会作为员工激励的一种方式,未必就非要取消,完全可以用健康的方式召开。例如可以利用下午时间开一个茶话会,年度表彰的环节仍可以进行。同时我们也可以在会场提供一些饮料、餐点,就像许多会议的“茶歇”一样,你饿了就吃一点。谈节俭,也不是让人都饿着。
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向台湾学习,人家开会就租用学校的体育馆,到了吃饭的时间,每个人一个质量较好的盒饭套餐,有水、有水果,吃个七八分饱就可以了。这样做避免了矫枉过正,也能起到节俭的效果。
公款吃喝省下的钱应该去哪儿
“3万元就能捐建一个希望厨房,比吃喝有意义”
不浪费,省下的钱应该去哪儿?
以往预算花不完,政府部门想出了“年底突击花钱”的招数;如今预算剩下来,又该往哪儿去?是今后削减预算,还是以其他名目花出?风过之后,人们还应谨记,省钱,本不是目的。
何伟(化名,某国企员工):
我想看到的节俭,是那些官员不要没事就去喝大酒,不要动不动就出现某某官员儿子婚礼摆一百多桌的新闻,还得有这些节俭之后,省下的钱用到实处的公示。比如环保部减少的吃请,是不是钱可以花到治理雾霾上?教育部减少的吃请,能不能多建几所希望小学?这些都做到了,手纸我自己买,我也乐意。
叶青:
省下的钱,我认为可以分几个途径。首先,按照财政预算的规定,没有花光的钱应上缴财政。但对于政府各个部门来说,通常都有对口支援单位,例如贫困的乡镇等。我认为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可以把公款吃喝节省出的预算,多一点分给这些乡镇,让人家也过一个好点儿的春节。
如果是企业省下钱,我提倡也可以捐给公益事业。例如3万块钱就能捐建一个希望厨房,比吃喝有意义得多。我原来就建议过,你有30万搞年会,不如缩减成3万,省下的27万,足够建9个“希望厨房”。
围观
要管的不是嘴,
是钱
@中国日报-论坛:公款吃喝屡禁不止,根本原因是缺少对权力的监督和制衡。公务接待早有标准,形同虚设。建议以工作餐取代“公务接待”。以开会为名的吃喝玩乐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公款吃喝本质是盗窃。要管的不是嘴,是钱,是政府预算制定、审查和问责。人大和司法要独立政府运作,否则官员就有恃无恐。
@史璞:公款吃喝奢侈浪费,公众深恶痛绝,诸多官员也深受其害、不胜其烦,但难以令行禁止,主因:一是上行下效,不敢不吃。二是工作往来,面子要吃。三是公共关系,必须要吃。四是蔚然成风,不能不吃。五是缺失监督,不吃白不吃……
@扬州陈敏:最近各地大行节约之风,各部门纷纷取消年会。反对奢侈浪费,大吃大喝,绝对支持,但取消年会私以为矫枉过正,所谓年会,即大家一年辛苦,找个机会本单位,有时带上家属一起乐和乐和,总结过去,为来年鼓劲,现在都给取消了,少了上下其乐融融,员工自有腹诽。
@qqfish1214:关键问题不是取消年会削减预算,而是是否把省下的钱花到该花的地方去了,三公经费预算给得太高,这里不花那里花,貌似没区别。能从源头上加大力度投入教育民生,那才是极好的。
@郑小瓶-JCFY:“八项规定”出台后,很多单位都取消了年会,以表明令行禁止的决心,绝不用公款吃喝。可是,公款没有用来吃喝,又用在了哪里呢,没花在吃喝上,就一定花在了为人民服务上了吗?不公开和监督三公经费、财政预算,就不可能从源头上管住“乱花钱”。
较真
记吃不记打?
人,总是爱犯同样的错误。
小时候,大人教训孩子犯错,最爱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没记性”,再说得重些,便说“你就是记吃不记打”。老百姓的话虽然俗气,但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吃是人之所向,打是痛苦记忆,人心总是趋利避害,“记吃不记打”可以归为人之常情。
换到“厉行节俭”这种苦差事,记吃不记打的道理仍然适用。金碧辉煌的饭店配上琳琅满目的尚飨,没准还有漂亮妹子作陪,这样的环境待得多了,突然一律改吃盒饭,任谁都会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想出开车从后门进饭店的主意。
所以说,想要管住“舌尖上的贪婪”,光靠严打并非上策。关键还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这同样可以借鉴大人管孩子的不二法门:先要管住吃的资本不给“零花钱”,没钱吃;其次,还要看住吃的来源不吃别人给的糖,没人请。做到了这两点,就算“记吃不记打”,勤俭之风照样能够刮起来。
主笔:吴楠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