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拾回“信任陌生人”的温暖
原标题 [人民网评:拾回“信任陌生人”的温暖,幸福不再稀薄]
在机场委托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将一本护照带到另一座城市里等着用它来办理出境手续的家人你能放心这么做吗?
微博网友@吕彦妮ELLE几天前在上海候机时,就遇上了这样一位陌生的“委托人”,自我感觉“几乎是受宠若惊地应承下来”,下了飞机第一时间送去。相熟的出租车司机知道事情原委后,还按着平时路程收车费,少拿了70多块;微博一发布,短短一小时之内就有3万多条转发、6000多条评论。有人提醒@吕彦妮ELLE,帮别人带东西过安检要小心;更多人则感慨:“这种被陌生人信任的感觉实在是美好!”或者叹息:“为什么那些信任陌生人的故事都发生在以前?”
在世界每天发生的无数重大事件面前,这一则“信任陌生人”的故事原本只能算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一桩。仔细回想,大概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曾有过向陌生人求助以及被陌生人求助的经历,曾为陌生人顺手提供过某些帮助,或者曾经在旅途中无奈而忐忑地请陌生人帮助照看过行李、孩子……原本该是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寻常小事,变成了让人心动、温暖而感触的新闻,还不胫而走成了微博热门话题,不能不让人深思。
我们,究竟是在哪里、怎样一步步失去了人与人之间那份最重要最温暖的信任感?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陌生人的微笑与搭讪变得戒备森严、冷冷打量,时时教育孩子“不和陌生人讲话”,从而将每个个体更深地放逐于孤独之中?要重建一份不以利益上的锱铢必较为准绳的坦诚、松弛的社会氛围,需要等待多久,又该从何做起?
据中国社科院不久前发布的对7城市居民调查数据,中国社会目前总体信任程度的平均得分已不满60分,超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
要尽快转变这样的信任危机,首要之策,恐怕还在于严明法度、依法治国。近几十年间中国社会的诚信本分之风败坏,虽然有经济快速发展、商业、物质法则渗透进社会关系的一面,更多还是因为传统的农业文明衰落、人们从乡村熟人社会走进每天与无数陌生人擦肩而过的都市,旧有的纲常伦理约束被摧毁、不再起作用,新的法制体系与道德原则却未能及时确立名虽有之,但法律与规则面前远不能做到公开透明与人人平等,违反规则的贪腐欺诈与特权被一再放任纵容。一旦规则不被信任,结果必然是人们只能相信自己、自我保护。
被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教化数千年的中国社会,其实向来不缺少温暖人心的人际关怀、相助。只是近些年来,极端个案被传扬过甚,遇陌生人有急难而伸手救助,成了让人心有余悸的难题,挑战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事实已经证明,缺少了诚实、信任的社会,纵然富有,每个人的幸福感却极其稀薄。
从现在起,张扬正能量,更关注公共建设而不只是为一己私权而动辄剑拔弩张。一个社会的信任与被信任,固然要法治的基础,也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努力。因为你在的地方,就是中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