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部数据显示,2004~2011年,我国医保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2004年的11.7%增加到2011年的25.3%。为此,相关部委将在未来两年内推广总额预付制度,这意味着整个医疗费用将受到严格上限控制。
继公立医院试点医药分开后,针对药品流通领域的改革新苗头层出不穷。
在广东卫生厅传出将对现有药品招标制度进行大幅改革,并有意让医保部门介入采购后,2月4日,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日前在北京市“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北京将探索通过集团采购,或者由北京人社部门参与采购药品的方式,推动流通领域改革。
药品采购“谁出钱谁招标”这一市场呼吁已久的事,终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不过,南都记者注意到,这一被业内专家叫好的潜在改革,在全国医保资金频传缺口的情况下,医保部门接手是否意味着更为猛烈的降价?这也令制药企业显得有些忧心。
“谁出钱谁招标”渐行渐近 “目前北京市医改办正在研究详细方案,北京市人力社保局也将成立采购药物的专门机构。”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对媒体如是表示。
据韩晓芳透露,今后北京将改变以往的药品招标由卫生局主管,各医院再分别根据需求和中标目录进行单独采购的局面,探索医院可联合集体团购的方式进行采购,以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
在北京市医改办看来,医保部门代表参保人员的利益,其在招标采购过程中控制费用的动力更加增强,这改变了过去卫生局既管医院又管采购,很难保持中立的局面。
北京的这一医改新动向,与前不久广东省卫生厅传出的改革新思路,在医保介入药品采购方面的设想,可谓“不谋而合”。
广东省卫生厅日前刚刚宣布,广东已在筹划将阳光招标采购模式转变为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模式的新一轮医药改革,该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更是向媒体直言,已经邀请广东省医保局筹建主导这一第三方药品电子交易平台。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称,该协会已关注到了北京和广东这一改革的新动向,若目前透露出来的改革动向最终以医改方案的形式出炉,那么,势必将有助于医改的向好发展。
“此前的药品集中采购,尤其是唯低价的做法,已经被公认为不尽科学。”在于明德看来,卫生部介入药品采购,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即代表不了买药人的利益,又代表不了卖药人的诉求,最终落得两头不讨好。为此,“谁出钱谁招标”的诉求已在业内呼吁多年。
新一轮降价压力随之而来? 在药品流通领域改革中,广东和北京同时传出的改革思路,将医保部门推向了药品招标的前台。
医保部门做外代表参保人的出资方,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向医院购买服务,再由医院向企业去购买药品,理论上说是合理的,业界也呼吁了多年。
不过,全国医保控费大环境下,医保部门主管招标是否会引发中标价大幅下降,也备受制药企业关注。
2012年8月4日,广州市人社局召开新闻通报会,公布居民医保基金实际缺口达1.3亿元。依照该局的说法,事实上早在2010年社保年度缺口就已达1.3亿元;2011年应该不少于2010年。
人保部数据显示,2004~2011年,我国医保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正在逐年上升,已从2004年的11.7%增加到2011年的25.3%。为此,国家相关部委联手于2012年12月共推总额控制,以期在未来两年内推广总额预付制度,而上海则已作为重点试点地区。上海方面的的数据称,2002~2007年该市医保统筹账户5年的医保缺口累计达20亿元。
未来药品采购更看“性价比” 对于业界的上述担心,于明德则认为,只要是具有性价比的药物,医保部门介入后,不仅不会遭遇价格方面的压力,或许还会因此受益。
“医保部门介入后,性价比是一定会考虑的,不考虑显然是不科学的。”于明德强调。
在他看来,医保部门替代卫生部门的角色,主导医药招标是好还是不好,还有待研究。因为,医保部门不是直接的付费方,直接的付费方其实还是医院。所以最佳的方案应该是让医院成为药品采购真正的主体。
于明德还指,相比北京目前透露出来的改革设想,类似广东相关部门提出的“政府退出药品招标采购,努力做好公共服务”的思路更开放,也更符合实际。
南都记者 马建忠
作者:马建忠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