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腊月二十五,湖北恩施。蛇年的脚步渐渐临近,夜幕下的恩施城显得格外迷人,各色灯饰将这座地处武陵山“小平原”的城市装点成了灯的海洋,充满着新年的味道。
次日离城一路翻高山、穿沟壑,到了50公里开外的龙马街,一个大山里的集镇龙凤镇,一片喜庆景象。继续往大山深处行进,狭窄的山路两旁,林木苍翠,薄雾如纱。约20分钟后,就到了在恩施颇具知名度的青堡村。
今年大家的话题,与往年不同,除了拉家常、叙亲情,谈得最多的是发展、是脱贫致富。尤其是在杨芳家里,养猪、种树、挣钱、修房、“老朋友”成为了聊天中的关键词。乡亲们口中的“老朋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因为李克强曾两次来到村子里,两次来到杨芳家,一家人都称他为“老朋友”。
新任村支书董卿说,最近,常有人来考察调研,主题都围绕“如何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杨芳指着墙壁上挂的照片,忆起李克强副总理两次到她家的情形。
“5年后,要让李副总理看到我家的成绩”
李克强5年两次调研湖北恩施青堡村,乡亲们称他“老朋友”;晨报记者实地探访当地如何脱贫致富
一句让她吃惊的招呼
一个让全家思考的问题
“我一个农村人,哪里想到这辈子还会见这么大的官。当时我一下就激动了,说了啥,现在都记不得了。”
“上面应该会有政策,但给李副总理看成绩,5年后看到变化,还得要靠我们这双手。”
杨芳的大嫂朱明永,算是村子里第一位见到李克强副总理的村民。那是在5年前,她记得是春天,山里已经开始暖和起来。那天,她扛起锄头,在家门口挖田,准备种一点蔬菜。
“老乡,在挖田呀?”下地没有多久,突然有人招呼她。回头一看,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这位戴着眼镜,满脸笑容的人,好熟悉呀。突然想起来,他经常上电视,正是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
“我一个农村人,哪里想到这辈子还会见这么大的官。当时我一下就激动了,说了啥,现在都记不得了。”朱明永说,只记得李副总理到了干涸的田里,接过她手中的锄头,在田里挖了一阵田。她看着李克强副总理挖田,更是吃惊。“那动作,有板有眼,用起锄头,动作蛮熟,感觉以前在农村干过活路。”后来,她从村里的干部那里了解到,李副总理曾经在农村生活和工作过。
一段简单的问话后,李副总理提出,想到附近的农屋里去坐一坐,看一看。朱明永就将李副总理带到了她丈夫的兄弟家。当时,李副总理和公公李万军坐在一起聊,问当时已经80岁高龄的公公“有啥困难”。当时公公就说,门前这条小河,没有桥,到了夏天涨水,过河就成难题了。
李副总理走后,门前修了一座石拱桥,取名“爱民桥”。朱明永说,见到李副总理,她一点也不胆怯,因为李副总理平易近人,就像一位从农村出去工作回来探亲的长者一样。
从公公婆婆家出来,她还大着胆子,邀请李副总理到她家里去看看。李副总理也欣然答应,还夸奖她家的房子修得漂亮,并亲切地询问了她爱人和子女的情况。
她记得,临走时,李副总理还和公公李万军合过影。遗憾的是,李克强5年后重访村子,第二次来到公公家,老人家已经去世。听婆婆严忠香讲,李克强副总理第二次来家里,还走到他和李万军老人的合影照前,回忆当年的情景,动情地说:“我很怀念老人家。”
李克强与村民座谈照片。
当天在杨芳家采访,去的时候,一家人正在讨论过了年,怎么才能挣到钱,如何发展等?
杨芳说,李克强副总理临走时特别说过:“过5年我再来,看你们过上新生活,跨个大步子。”怎么让李副总理看到家里的变化,这是一家人正在思考的问题。她说,自己娘家离这里不远,都在青堡村,地里就长“老三样”(包谷、红苕和土豆),刨不出多大名堂来。世代在这里生活了上百年,大米一直都靠在集市上买。
但农民对这土地的依赖是骨子里的,离开后总有一种惊慌感。杨芳说,以前,丈夫和大哥一起到矿上挖煤,挖了好多年,但总觉得不是个办法,就回来了。从去年开始,一家人就和村里其他几位年龄相当的人,搞养猪场。“去年出栏了100多头,净赚了2万多元。”而李克强副总理离开后,还有人找到他们,愿意提供技术指导。
就在前几天,杨芳的丈夫还打了一个报告上去,关于养猪场猪舍合作社扩建的报告,希望能获得贷款。他列出了几点优势:养殖区以内交通便利,乡村公路已建成通车;现养殖地区选址合理,水源丰富,饲料源广泛;本地区林业面积大,地产低廉,投入小,养殖既有绿色安全的特点,又有利于消费者购买。
杨芳说,她希望5年后,李克强副总理再来看他们时,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她和丈夫已经制定了5年目标,就是争取每年生猪出栏上千头,“上面应该会有政策,但给李副总理看成绩,5年后看到变化,还得要靠我们这双手。”
杨芳说,现在村子里,不少乡邻都想发展养殖业,有的还准备种经济作物。
一个贫困户的纯朴梦想
“都这把年纪了,希望下次李副总理来,我还活着。也希望儿子能讨个媳妇,让李副总理看看我们家的新变化。”
一场难忘的座谈会
今年已经73岁的龚延强,是李克强副总理特地去看望的贫困户。他告诉重庆晨报记者,“当时李克强副总理走过来,看见我就和我握手,说‘老朋友我们又见面了’。”
龚延强回忆,李克强副总理第二次来他家,他和61岁的老伴王大芝两人在家,儿子长期在外打工,房屋没有好好整修,但家里情况比2008年大有改观。“但我们一点准备都没有,李克强副总理到厨房揭开锅盖的时候,锅里正煮着猪饲料。”
龚老汉说,离开时,李克强递上2000元慰问金,向他们老两口送上“两节”祝福。到现在1个多月过去了,老两口都舍不得花这笔钱。他也听说了,李克强副总理5年后还要来看他。
“我都这把年纪了。希望下次李副总理来,我还活着。也希望儿子能讨个媳妇,让李副总理看看我们家的新变化。”龚老汉说得很直接。
“李克强副总理在这破陋的屋子里开会,挨着他坐的是咱农村人,书记省长坐在了另外一边。大家说话,他还当场拿出纸笔,一边听一边把问题记下来。”
继2008年4月之后李副总理第二次到访青堡村,是在2012年12月29日。这次因为有事到村委会去了,朱明永没能和李副总理见面、合影。不过,弟媳杨芳一家人就幸运多了。在李家堂屋,弟弟、弟媳、婆婆还有家里的孩子,和李副总理坐在一起开了座谈会。
杨芳今年刚好30岁,和村里其他人相比,她勤劳肯干,更有生意头脑。当年公公李万军和李副总理合影,她和孩子都在照片中。
杨芳说,当天李副总理来到她家,就坐在屋子里,大家围坐在一起。“李副总理在这破陋的屋子里开会,挨着他坐的是咱农村人。大家说话,他还当场拿出纸笔,一边听一边把问题记下来。”
杨芳回忆说,李副总理没有过多的话,直接切入主题,问大伙儿有啥恼火的问题,还强调说不要怕,照实说。村民也开始说,包括杨芳的老公,提出了吃水、用电、公路等问题。她注意到,李副总理将这些问题一个一个地记录了下来。
新建的爱民桥。
一项扶贫计划悄然启动
“这实际上涉及到扶贫搬迁、农业产业化、移民建镇等问题。春节一过,具体方案、具体实施意见一出炉,就将投入到这几大项工作中去。”
一个很农村的动作
据新华社报道,到深山中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凤镇青堡村,重访五年前到访过的农户,这是李克强副总理在十八大之后的第一次离京调研中的重要行程。
青堡村的“老朋友”李克强离开后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里,来自各个层级的考察团纷至沓来,不过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如何脱贫致富,让村民奔小康。
新上任的村支书董卿说,最近天天都有人来考察,来调研,和大家理解的走马观花似的扶贫有很大区别。一家国内大型汽车企业除了捐款,还“捐培训”,就是培训年轻人学汽车修理、维护等。
实际上,一个详尽的5年扶贫计划即将启幕,不只是青堡村,还包括整个龙凤镇。由国家财政部牵头,农业、民政、扶贫、林业、土地、住建等多个国家部委办参与的扶贫计划正在进一步拟定中,就是把湖北恩施州龙凤镇纳入全国扶贫综合改革试点。
龙凤镇党委书记崔宇辉说,李克强副总理到村子里去,他是全程陪同,李副总理说现在群众有两个愿望:一是办证难,二是想在家门口打工,不想出远门,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实际上涉及到扶贫搬迁、农业产业化、移民建镇等多个问题。春节一过,具体方案、具体实施意见一出炉,就将投入到这几大项工作中去。”崔宇辉说。
“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李克强副总理还爬到了坡上,抓了一手泥巴,冒雪查看土壤情况,这是一个很农村的动作。后来才知道,他当过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
杨芳说,李克强副总理离开自己家时,外面的大雪比来时还大,副总理头上、衣服上都是,但他并没有直接上车,而是沿着公路边一条满是泥泞的小路,爬到一块陡峭的挂坡地上查看。
“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他还用手抓泥巴。这是一个很农村的动作,就像大家平时在看地一样。”杨芳说,副总理直接用手抓泥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地非常薄,不好种庄稼。
杨芳说,李副总理现场提出来,要求改种经济林,和移民建镇、扶贫搬迁、生态补偿、危房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搞个综合试点,以恩施为片,以这里为点。
有一点,杨芳印象特别深刻,李克强副总理和大伙合影时,他站第二排,第一排全是农村人。后来她从村上一些邻居处听到,李副总理原来在农村生活工作过,还当过大队党支部书记。
杨芳家开办的养猪场。
本版文/重庆晨报首席记者 任明勇
本版图/重庆晨报记者 李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