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蛇年春晚就要正式和观众见面了。和向来喜欢“藏着掖着”、使劲儿维持神秘感的春晚相比,一份“坊间春晚”节目单早早曝光,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不过这台“春晚”并非真的要在哪里演出,而是由网友将过去一年中颇具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化为一个个“节目”,串联编排而成。
这份“在调侃中展现世情百态”的节目单,你懂得吗?
扎根民间的编排,让人一边会心一笑,一边忍不住叹气。简单的一份“节目单”里,满载着沉甸甸的民心民意。
“我想再加上《像雾像雨又像风》,大家都懂的”
——傅玉辉(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著有《大媒体产业: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
这份节目单用“艺术来自于生活”形容,倒是很贴切,对社会热点概括得也很精准。虚伪的,在嘲弄中现形;丑恶的,在夸张中变形。不管是戏仿,还是解构,都是普通公民意见的一种重要表达。比如农民工讨薪,年复一年这个话题从来就没停止过,拉横幅、开发布会、扮愤怒的小鸟……花样越来越多,可不只是“诗朗诵”了,令人同情和气愤。还有塌桥事件,河南最近又发生一起,已经不是“个案”了。
如果我来编排,或者可以再加两个“节目”。一支舞蹈《雨中曲》,用来纪念去年北京的7·21特大暴雨,既有人们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也有不幸溺亡在车中的悲剧一幕;再来一首歌《像雾像雨又像风》,元月里全国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大家都懂的。
——王俊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主编):
类似的“节目单”,不只是今年才有,往年也都有。把过去一年来发生的重要事件“一网打尽”,可以说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式的社会心态的集中反映。从这份节目单来看,目前的社会矛盾还是很鲜明。入选的这些事件,表达了普通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对官员腐败的痛恨、对公权力不作为、乱作为的反感……他们既感到不满,在现实中又对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办法,便化为戏谑性的“恶搞”进行宣泄。有点类似于“流行语”,都是社会心态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
负面事件不断挑战着认知底线,人们只有把失望、愤慨写进长长短短的“段子”,在嬉笑怒骂中排解情绪,寻求安慰。
“黑白、善恶不分的情绪比调侃更可怕”
傅玉辉:
“段子”生命力强、传播迅速,它的心理基础,是人们对现实的不满。越“编排”什么,说明越看重越在意什么。互联网时代,“草根”被新传播技术赋权,不再是默默无声的小草。原创、互动、回响等各个过程中,都能展现出强大的民间的声音,人人皆可参与其中,构成一个大范围的民间舆论场。如果把普通公众对各种复杂社会现象的关注点连接起来,再从反方向看去,就是大家所向往的,政府高效、官员清廉、社会公平、环境安全的理想社会图景。
王俊秀:
现在发生一件什么事,紧跟着出来的肯定是各种“段子”。比方说房姐多户口,“万米房产震帝都”;重庆官员性丑闻,成了“十几名官员舍身卧底数年,成功摧毁一特大敲诈勒索团伙”……这些事情令人气愤、觉得不公,人们都觉得不对,不应该是这样,可有什么办法呢?拿来调侃的背后,折射着深深的无奈。
我觉得“节目单”中传达出的调侃意味,问题还不是很大,更需要警惕的是另外一种情绪。《社会心态蓝皮书》观察到,公众在一些公共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情绪非常反常,本该引起大家同情的事,却有很多人欣喜;本该愤恨的事,却有人钦佩;本该受到谴责的事,大家却发出赞美,我把它称作“社会情绪的反向”。
例如周克华事件,他被击毙后,一些人表达出对他的敬意和同情,觉得他抢富人的钱,是“侠客”。还有病人家属杀死医生,很多人认为自己在医生面前属于弱势群体,得不到尊重,别人刺杀医生他就高兴,悲剧变成喜剧。这种情绪的表达不是从客观中立的角度做出评价,而是受到阶层认同和阶层意识的影响,黑白、善恶不分,是非常可怕的。若社会共同认可的善恶标准被阶层认同所替代,普世价值便会缺少约束作用,社会很难有一个共享的价值观,道德体系就会失守。
令人温暖、感动的事件在过去一年也发生了不少,可闭上眼想一想,你能回忆出几件?负面报道似乎更引人关注,“正能量”与之交锋总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关注负面消息是主人翁意识的觉醒”
王俊秀:
这份节目单里,包括过去几年在内,呈现出来的基本上都是负面事件。今年好歹还有一个“航母style”,已经算是难得的正面编排了。
但我认为这很正常,不是说大家只看坏处不看好处。正向的东西,看到了,微博上评一下、转一下、感动一下,也就过去了。人们更关注负面信息,因为食品安全、环境安全、贪污腐败等等,会带来不良后果,关系到很多人的利益,大家对这些信息是有需求的。
民众通过“段子”、“节目单”等形式表达不满,属于比较浅的层次。大家看过这些内容之后哈哈一笑,没有人提出进一步的诉求,或者号召大家做些什么。流传下来的是一种变成喜剧的东西,大家把不满的情绪“消费”掉了。在这个过程中,民众的自我效能感很低,缺乏参与公众事件的深度。
傅玉辉:
对于社会发展,“正能量”自然有积极的建构作用,但对其过度宣传或不当宣传,却令人心生厌倦。而所谓负面报道,反映的社会问题通常更具有重要性和解决的急迫性。从这个角度来说,负面报道的意义更大更受关注。
再有,民间舆论场的重点不在歌颂,而是监督。关注负面消息是群众认为自己有权利知道这些内容,是主人翁意识的觉醒,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和解决,其实是一种更重要的“正能量”。所以,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恶搞,可以把它理解成来自民间的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批评、警示与期待,其实质上也包含着利于社会建构的正能量。
围观
微言大义“段子”
@人民网:龚爱爱,你在哪里?在哪里啊在哪里?你可知道,警方在找你你的房子想念你!ps:在漫天的迷雾里,就算相遇也看不出你。
@作业本:一北京小孩过完圣诞节没见着圣诞老人,大哭。爸爸哄他:别哭啦,圣诞老人飞机晚点了!第二天孩子问到没?爸爸:在机场高速堵着呢。第三天:圣诞老人的车限号出不来。第四天:他车出来被当黑车抓了。第五天:出租车把他拒载了……孩子:骗人!他就是怕摔倒没人扶,不敢来!
@琢磨先生:网友:你们有什么可行措施来保证12306的稳定性?铁道部:我们有很多措施正准备实施,比如身份证号尾数是单数的只能周一购票,尾数是双数的只能周二购票,尾号是字母的只能周三购票,周四五六日是我们系统维护时间。再比如施行摇号,要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点评
“坊间春晚”值得看
看节目,也看舆情
刘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年年都有,越来越精彩,“坊间春晚”既彰显了民间“草根”社会参与和监督意识的上升,也再次显现出民间舆论场时而有之的无力感。每年入围“坊间春晚”的政务、企业、社会舆情事件大多集中在官员贪腐、地方政府不作为、企业“质量门”等上。前有“三聚氰胺毒奶粉”,后有“皮革老酸奶”;前有“宜黄强拆自焚”,后有“旬阳失地农民跪访”;前有“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垮塌”,后有“河南义昌大桥爆炸坍塌”舆情总是惊人地相似,因为太多舆情事件总是沦为了“新闻中的历史”,地方和企业问责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用“掩盖子”来应对舆情危机的方式未被彻底摒弃,官方和民间舆论场仍需进一步融通。
会听民意,方得民心。“坊间春晚”节目单的“精彩度”也可被视为衡量政府公信力的标准之一。它越“精彩”,意味着节目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越深。而要想使节目不再“精彩纷呈”,一方面,应保障媒体与网络舆论监督权利以及民众利益表达机制的畅通,尤其重视微博舆论场在反腐和举报上的监督作用。此外,各地政府也要互相汲取舆情危机带来的教训。同样是跪访事件,云南彝良农妇跪访温总理后相关负责人登门致歉,陕西旬阳失地农民跪访人大代表被劳教却始终鸣冤不平,若不汲取相关教训,一些“被沉默”的声音可能随时都会引爆更大的舆情危机;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以更加开放和透明的姿态以诚待人,倾听和包容多元化声音。铁道部若能公示“12306”网站的成本,并拿出实际整改措施解决“一票难求”的状况,而不是将改变“购票难”的日期一改再改,相关网络舆论或不会像现在这般“积贫积弱”。
不过,没有舆情才是最好的舆情,如何从制度与法律上让“房字辈”的贪官少一些,如何把我们的大桥修得更坚固些,如何让留守儿童和孤儿不再居无定所,这才是能从“根”上加强舆情预警之处,也是“坊间春晚”生命力旺盛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2013“坊间春晚”节目单 (部分)
1.开场歌舞: 航母STYLE
(“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后,“起飞手势”风靡)
2.相声:塑化剂算个屁
(白酒塑化剂,中国酒业协会回应“基本都含”)
3.魔术:皮鞋变酸奶
(一条微博,引爆酸奶中的添加剂明胶问题)
4.儿童歌曲:爱我你就虐虐我
(颜艳红虐童照片曝光,遭声讨)
5.魔术:12秒
(不雅视频曝光,雷政富“升官花了12年,下来只用12秒”)
10.大合唱:不要问我房子有几套
(房叔、房婶、房姐、房妹……我会告诉你很多很多)
11.童声合唱:垃圾箱里的天堂
(毕节5男童垃圾箱内生火取暖,不幸中毒死亡)
12.魔术:瞬间倒塌的桥
(阳明滩大桥引桥断裂,4辆大货车坠桥)
13.结尾大合唱:你幸福吗?
(央视街头采访,“神回复”无数)
6.诗朗诵:工资何时拿到手
(农民工讨薪,辛酸话题何时休?)
7.京剧:我家的表叔数不清
(“微笑局长”多块名表引调查,小小一块表内有大乾坤)
8.小品:平坟
(河南试点“平坟复耕”,遭到反对和质疑)
9.魔术:户口!户口!
(狡兔才三窟,龚爱爱独占4个户口,分身大法犹如魔术)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