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与期待:几位农民工的“龙年打工生活”
原标题 [收获与期待,几位农民工的“龙年打工生活”]
新华网贵阳2月9日电(李春惠、汪震、范雪娇)岁末年初,在各地“奔生活”的人们带着一年的收获,与家人团聚在屋檐下,迎接新年的到来。走近满载收获和喜悦的农民工,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铁路修到哪里 我就走到哪里
腊月的贵阳寒风里夹杂着些毛毛雨,伍邦伦早上八点半赶到火车站。“七八分钟就把票买好了,可惜只有站票。”伍邦伦说。他在进站口塑料棚搭建的临时候车区,倚着栏杆,就着鼓鼓囊囊的背包席地而坐,塞着耳机听广播中的春运消息。
脸庞消瘦、皮肤粗糙的伍邦伦出来打工已经有十几年了,在铁路上做轧钢筋的活。
跟着铁路工程队,他把中国几乎所有省份都走遍了。“铁路修到哪里,我就走到哪里。2012年上半年在石家庄修铁路,11月份才到贵州修林织铁路。”说起打工经验,伍邦伦说,“干活要忠实,才能挣到钱,不然到哪里人家都不要。”
伍邦伦今年38岁,已经是工地上的“老师傅”了,还带了两三个四五十岁的“徒弟”。谈起今年的打工收入,伍邦伦显得很高兴,“今年工资不少,现在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块,比起以前多了一千多,我挺知足的了,现在能干就多干,存钱供娃娃读书。”
伍邦伦说,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给老婆孩子打电话,“没事也聊一下家常”。虽然一年能和儿子见面的日子不足20天,但一提起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他满脸骄傲,“我今年最高兴就是儿子这次期末考试得了全班第二,如果他成绩够好,我就一路供他读大学。”
美丽“80后”当上养老院院长
卷发、牛仔裤和休闲鞋,眼前这位时尚美丽的女孩叫李娇娇,熟悉她的人都叫她“李院长”。很难想象,24岁的她已经是贵州镇山老年公寓的院长了,繁忙时管理着140多位老人的饮食起居。
李娇娇出生在一个农村的单亲家庭,妈妈靠回收废品抚养她和两个姐姐,2008年,李娇娇大专毕业,本来已经在城里找到一份工作,但是看到回乡下养老的母亲十分孤单,便决定回家开办养老院。“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一来可以让入住的老人和妈妈做伴,陪她聊聊天;二来也可以为更多的老年人服务,我们国家正在老龄化嘛。”李娇娇说。
在老年公寓,刚20岁出头的李娇娇一干就是4年,女孩心中有不少辛酸。“很少接触同龄人,不像很多女孩子有闺蜜,也遇不到合适的对象。”她说,“经营状况有时很困难,但是我不后悔,因为我的工作能帮助很多像我妈妈一样的老年人。”
龙年对于李娇娇和老年公寓来说是与众不同的一年,“我们转变了思路,致力于做长期养老,这样也能更多地为真正有需要的老人服务。”现在,老年公寓已经小有名气,每年暑期很多外省的老人慕名而来。但李娇娇仍不满足,她说:“新的一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养老院越办越好。”
揣技术寻发展 浙江菌农扎根贵州
吴斯敏一家2007年到黄果树旅游,偶然看到纪念品商店里卖的贵州“山里妹”香菇,“这不是我的强项嘛!”当时吴斯敏兴奋不已。他家乡浙江庆元县祖祖辈辈传承了香菇培植技术,“我们那里菇价不高,一年下来收入最多三四万,不如出来闯。”于是,他很快联系到厂家山里妹公司。
那时,公司老板刘霜正苦恼,公司销量增长快但是质量不够稳定。两人一拍即合,吴斯敏就在食用菌种植基地当起了技术员,过硬的技术让吴斯敏很快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
“我2009年来贵州找他,本来想把他叫回家的,他不肯。”吴斯敏的妻子吴树姿说,“那时候我来这边不习惯,也不理解,贵州的人都往我们那里跑,为什么他要待在这里。”
“中央政府不是有"西部开发"政策嘛,我来这边有技术,发展大。”吴斯敏说,“刚开始的时候,做好菌包送给村民,教他们养,长好了公司再收购回来,农户会了技术,还自己投资养菌。”龙年从吴斯敏手中出产的食用菌仅香菇就有150万斤,还有茶树菇、灰树花等特色农产品,销往贵州本地的酒店、超市,“都不够卖呢!”
看着吴斯敏在贵州事业越做越顺,吴树姿最终决定留下来陪丈夫,成了种植基地的管理员,两口子年收入达到10万元。如今,夫妇俩决心扎根贵州,“今年我们买了新房子住,把娃娃接过来,天天在一起,很高兴,现在政策这么好,中央一号文件都说发展农业,我们生活肯定是越来越阳光。”吴树姿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