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连线:中国客如何理性“全球购”
原标题 [全球连线:中国客如何理性“全球购”]
新华网北京2月14日电 近年来,随着出境游人数迅速增加,中国人海外购物持续升温。中国游客“全球购”在给国外商家带来巨大商机、有力拉动当地消费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消费乱象。中国游客在海外如何理性消费,新华社驻外记者给出四点建议。
建议一:不要冲动消费
之所以不少中国客在节假日去海外大举扫货,主要是看中了价格优势。在英国伦敦东区的博柏利工厂店里,新华社记者发现,尽管没有试衣间,但中国游客购物热情丝毫不减。不光自己买,还要给国内亲朋好友带,常常可见中国顾客一人挎着好几只同样款式的手提包排队付款。在这家店买了一件价格约合3000元人民币的博柏利羽绒服的李小姐对记者说:“没想到竟如此便宜”。
新华社记者在加拿大温哥华采访发现,今年1月中旬,某国内商务团在即将登机离境之前,一行多人先后分两批涌进温哥华机场免税店血拼。有人花5.3万加元(约合33万元)买了四只卡地亚腕表,单价2500加元(约合1.6万元)的人头马路易十三卖出多瓶。
固然,不少商品,尤其是奢侈品在国外购买有价格优势。但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很多东西未必国外比国内便宜,比如数码产品在欧洲甚至贵于国内;并且国外商品按上架时间和促销活动不同价格相差很大,如想省钱还是要提前做好功课。其次,应避免贪便宜而冲动消费,结果买回一大堆自己并不太需要的东西。
建议二:消费习惯要入乡随俗
在国内消费,砍价似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如果把这一消费习惯带到国外,则可能扰乱了当地市场规则,吃亏的反而是中国消费者。
在巴西,宝石是最受中国游客青睐的商品之一。但是,新华社记者发现,中国人爱砍价的习惯已经搅乱了巴西宝石市场。现在,无论名店还是小贩,都故意虚标价格,留下空间给中国客人砍。在一个周末集市的宝石摊位,记者亲眼看到,一块绿碧玺的价格从4000美元被砍到1000美元。一位记者熟悉的宝石商说,无论他出多低的价格,中国人都要砍价,所以他不得不虚标价格。
在阿根廷,在俄罗斯,类似的情况也比比皆是。一些商家已深谙中国人的消费心理,提前把物价抬高,然后再给消费者打折,结果“皆大欢喜”。
建议三:越贵的未必越好
海外购物其实隐藏了很多消费陷阱。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号称南美购物之都,新华社记者通过采访发现,由于对当地文化和传统缺乏了解,中国游客在阿根廷购物大多通过别人推荐或依靠旅游消费指南,往往认为最贵的就是最好的,存在很大盲目性。但其实本地商品在不同店铺价格差异很大,盲信旅游指南往往会吃大亏。
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许多中国游客对俄罗斯琥珀和油画并不了解,简单地认为凡是贵的就好,购买时往往“瞎阔绰”。
在泰国,这两年佛牌在中国游客中流行起来。很多年轻游客来泰国旅游时都会“请”佛牌,有人不惜为此一掷千金。然而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佛牌本身材质并不昂贵,价格则因制作年份和寺庙不同而定,因此购买者还需谨慎。并且,佛牌本为祈福,只是一种传统,并不是越贵就越灵。
建议四:提高消费素质 维护国人形象
新华社记者的全球调查发现,不少中国消费者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爱排队、不讲文明、不讲公德现象,给当地人留下“暴发户”印象。
中国国家旅游局驻莫斯科办事处负责人刘建明说,中国游客的消费素质的确还有待提高。旅游部门建议,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要多了解当地习俗。
加拿大免税店管理人员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游客要避免被贴上“暴发户”标签,就应在出国前了解加拿大风土人情,尽量入乡随俗。比如,中国游客在加拿大购物时,应注意说话声调不要过高,对销售人员不要呼来唤去,耐心等候销售人员的接待和帮助,多用“谢谢”等礼貌用语,这样才会既“富”又“贵”,真正受人尊敬。(执笔记者:杜静 参与记者马丹、叶书宏、刘恺、高攀、胡隽欣、常天童、李姝莛、车宏亮、蒋寒露、杨立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