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追问研究生教育 选拔标准被指重分轻能
2013年02月15日21: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 [就业难“追问”研究生教育 选拔标准被指重分轻能]
研究生就业难苗头已经给出了警示高校输出的“合格”研究生,有时并不被用人单位认同。
东南大学2012年对2044名研究生的调查问卷发现,79.7%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的主要原因是缓解就业压力或谋求理想的工作。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再加上扩招后导师疏于监管、毕业限制松等原因,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把学校当成了“游乐场”,“放羊”现象屡见不鲜。
“我们班上几个女生,研究生三年就是在两台电脑中度过的,一边玩偷菜游戏、一边看着电视剧,一边还绣着十字绣。这样也能顺利毕业,编程能力不比本科生强多少。”贵州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齐乐天这样说。
在本刊记者的采访中,一些研究生就是如此懒散地度过了三年难得的深造时光。当如此状态的研究生进入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就业难也就成了必然。
选拔标准“重分轻能”
“有的考生从本科二年级就开始进行考研复习,不参加实践活动甚至逃掉本专业的课;一些学校还用各种办法鼓励学生考研,以考研率作为招生资本,被戏称为"考研集中营"。这使得研究生院中聚集了相当一部分"职业考生"”。中山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明章这样描述部分研究生的“入口”状况。
硕士选拔标准决定生源质量,影响培养质量。然而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高校的研究生选拔标准“重分轻能”,难以实现“以才择人”。一些考研学生反映,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公共科目外语和政治占据了很大比重,这加重了考生负担,更挤占了专业课的学习时间。
重笔试、轻面试的现象,也在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现在国家统一分A、B区划定分数线,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报考人数多,可以实现差额复试,生源质量有保证;但一些知名度不高、报考人数不多的二、三流大学,本来上线的人数就少,没什么选择空间,为了完成招生名额,面试就只能走过场。”常州大学研究生部主任潘建波说,“"宁滥勿缺""降低门槛"后进入的准硕士,本身素质就不达标,将来就业很可能问题多多。”
辽宁大学化学院每年招80多个硕士研究生,有近70%来自于“二流”高校。院长张向东说,这些学生的水平还是差了一点,的确让导师左右为难:在他们身上投入较多精力,会导致团队整体科研能力下降;只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或辅助性的工作,又无助于提高其能力水平。
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分为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两类。前者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后者则是教学和科研人才。“目前的考试制度,使得这两类研究生的生源难以在选拔阶段加以区分”。潘建波说,两者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录取标准,选拔方法也一样,都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学生究竟是适合钻研学术还是适合走向行业难以体现,不利于选拔出真正有学术潜力或专业能力的学生。
学以致用强于空谈理论
一些用人单位反映,当前的研究生培养过程过分强调理论素养和学术能力,培养过程缺乏特色,导致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发展不均衡,很难学以致用。专业设置与市场不接轨,这不仅难为了找工作的研究生,也急坏了找人才的用人单位。
云南建工集团人事部经理李帅说:“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多年未变,有的教授还沿用多年前的教材,学科前沿成果没有及时引入教学。了解学科尖端和行业前沿的研究生,是越来越难招到了。”
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使一些研究生在求职时劣势明显。辽宁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硕士生周文说:“我们学理论多,天天抠书本,研究别人写过的东西,实际操作的内容学不到,就业时特别尴尬。老师们还不如带着我们出去拍拍片子,增加"实战经验"。找工作时,拿着作品总比空谈理论强得多。”
由于缺乏学校和导师的指导,不少硕士在读书期间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寻找不痛不痒的实践机会。华南师范大学光学硕士何乔春研究生阶段只有一次实习:本校宿舍区日用品销售,负责约500间新生宿舍扫楼式销售,参与前期进货和售后处理。“我也想进一些专业对口的科研院所或者相关企业锻炼,但实在没门路。现在的实践经历,自己都觉得拿不出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记者在调研中接触到的一些研究生,专业课程较为繁重、导师要求较为严格,自己也争取了更多实习实践机会,尽管读研期间比较辛苦,但他们面对就业时更加自信、轻松。
“文学硕士的课程相对轻松,从研一起我就注意拓展课外知识和寻求实践机会”。湖北大学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张又琳说在导师推荐下,前三个学期就阅读了20多本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参与了武汉天河机场文化建设、大别山石头咀镇农民思想状况及家庭状态调查等多个项目,又自学了社会学、教育学、数学知识和数据分析软件使用等,研二时还到一家环保企业和一家基层土地储备中心实习。“现在面临就业,我的心态很平和,相信自己所学一定有用武之地。”
即将在今年毕业的郑宇航,是东北大学应用数学系研究生。早在2012年10月,他就顺利地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约。“我读的研究生是两年制,这一年多来导师始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从周一至周六,早八点到晚上九点半,大家不是在课堂就是在实验室。一入学我们就参加了研发虹膜识别系统、面像识别系统等前沿实验,除了数学知识外,还大量学习了计算机知识、经济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大负荷锤炼中,他找到了明确的就业目标,也赚到了求职的“本钱”。
与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硕士所学课程实用性更强,就业目标也更明确。辽宁大学法学专业硕士祁阳说:“我们入学时,就明确将来要做律师或法官,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每周有4天全天8小时上课,课程量非常大,都是专题式的研究。还经常有法官、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到校来给我们作报告,帮我们树立法学逻辑思维。研二时,90%以上的同学都通过了司法考试。回头看这几年,觉得没有白学,对自身定位和未来职业发展更清晰了。”
硕士质量不能自说自话
“过去,研究生是"物以稀为贵",高校毕业一个社会吸收一个。"进多少、出多少"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高校不可动摇的"生产理念"。”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对本刊记者说,“直到现在,能不能毕业还是高校说了算,但能不能就业绝对是社会说了算。研究生就业难苗头已经给出了警示高校输出的"合格"研究生,有时并不被用人单位认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康为茂说,一些不适合深造的本科生跻身研究生队伍,不把学业放在心上,或混日子,或到校外揽兼职、挣外快,目的功利,学风浮躁,缺乏真才实学,甚至难以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这些“不学无术”的学生,也能顺利毕业,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处境。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问责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教育部门对高校的评价,而“自体评价”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社会评价机制的缺失,让硕士质量渐渐丧失来自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甚至是导师自身的认同:学生觉得硕士教育作用不大,家长觉得国内硕士含金量太低,用人单位觉得硕士生还不如本科生好使,导师觉得硕士水平比不过十年前的本专科生。”
受访专家表示,当前环境下,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已经从“较单一的教学科研型人才”向“以应用型人才为主、教学科研型人才为辅”转变,研究生教育质量如何,高校再也不能自说自话了。
(文中受访研究生均为化名)
作者:文中受访研究生均为化名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