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春晚是人们热议的必备话题。除了人民所熟知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外,各地方电视台也精心打造晚会丰富人们的假日生活。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春晚又成为了一匹贺岁黑马,引来了大家的关注与热议。
网络春晚并非新生事物
事实上,网络春晚并非近一两年的新生事物,网络春晚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春节期间网易推出的“虚拟春节联欢晚会”,也被一些网友称为“山寨春晚”。2006年初,优酷网将网友们上传的节目做了整理编辑,正式取名“网络春晚”,但由于当时并无网下现实运作,影响不是很大。2009年1月10日,由聚橙网网友自发举办的“深圳山寨春晚”登台亮相,成为我国第一台正式上演的并全程通过网络同步直播,也是第一台完全“草根化”运作、没有专业演员、不带任何商业元素的“山寨春晚”。遗憾的是,由于失却了主流电视媒体的协作,“深圳山寨春晚”没能取得更大的社会影响。
2010年,作为主流电视媒体的BTV的积极介入,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有媒体认为,这意味着“网络春晚”己摆脱了草根身份,正向着娱乐主流的方向进军;也有专家因此将2010年称为“网络春晚元年”,是我国“春晚”文化的新起点。
如果说2010年是网络春晚元年的话,那么,2011年就是网络春晚向纵深发展的一年。2011年,除BTV继续举办了五场网络春晚外,包括湖南、北京、山东、海南、深圳等地的卫视台网站,也推出了各自的网络春晚节目;连央视也放下身段,首次大手笔投身网络春晚,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六,央视综艺频道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同步播出了六场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网络春晚。
2012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超过了5.5亿人,网络春晚在2013年春节使出浑身解数,在全国各地轮番登场,百花齐放。
网络春晚是有益补充
“中国梦”2013年CCTV网络春晚“我爱中国的N个理由”主题晚会播出;全国5000多个社区参与自编自导的第二届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在全国200多家网络媒体同步播出,与各地网友共享“草根春晚”大戏;此外还有全球华人网络春晚,青少年网络春晚以及各地卫视主办的网络春晚……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滨认为:“网络春晚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电视春晚的变革期待。网络春晚以民间化、草根性,以及高度的互动性与电视春晚形成对照。但是从整体看,网络春晚尚不足以对电视春晚构成挑战。”
北京电视台文艺中心的宋毅全程参与了2011年北京电视台网络春晚的制作,针对今年网络春晚遍地开花的情况,他态度肯定。他认为网络春晚是传统春晚的有益补充,是一种趋势。他说:“春节联欢晚会,我们应该注重到‘联欢’二字,把晚会延伸成为春节联欢文化活动,更好地服务大众。在服务大众方面,网络春晚有优势。”
的确,在众多形式的网络春晚中,走“草根”路线的社区网络春晚办的最为红火。全国社区网络春晚是以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网等单位主办的一场民间春晚文艺活动。据统计,2012年举办的首届社区网络春晚,吸引2150多万人次在线观看,创下社区参与面最广、参演人数最多、播出节目最多和收看人数最多等“全国之最”。2013年举办的第二届社区网络春晚将继续突出“家门口”“地方味”等亮点,演百姓生活,讲居民故事,将给网友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感受。
“草根”的网络春晚
网友“凳子”是网络春晚的忠实拥护者,她喜欢它的“草根”和“接地气儿”。
她说,“中国版的苏珊大妈”、“葫芦爷爷”深受大家喜爱,他们的平凡、他们的才艺和快乐是对春晚的最好诠释。
由于互联网迅捷、自由、互动的传播特性,普通事件经过网络数以千万计人次的传播之后,很容易由于舆论膨胀演变成为公共事件,于是也产生了不少网络明星。网络春晚给了这些人更大的舞台,而他们也给网络春晚带来了人气。
2011年,北京网络春晚,将网上热传的歌曲《忐忑》搬上舞台,邀请原唱龚琳娜与百位百姓歌手进行同台互动,舞台效果令人感动和惊叹。
宋毅介绍,网络春晚的最大特点是受众年轻化和节目亲民且原创多。以2011年北京电视台网络春晚为例,在所有节目表演者中草根演员占总体的23.6%。有草根演员参与的节目为39个,占节目总数的36.8%,这一数据要远高于传统春晚中草根表演者的比例。
但网络春晚也面临着自己的挑战。李滨认为:“真正的网络春晚,其优势主要在于其演出和传播成本相对低廉,网民参与度高,在播出的时间和空间上比电视更富有延展性。但在播出的音画质量、现场效果等方面,网络传播还难以达到电视的水平。而资源有限、品牌影响力弱也是制约因素。网络春晚应该真正发挥网络传播的社会化、大众化、高互动性和参与性等特点。同时大幅提升节目自身的吸引力。民间化、精品化应是今后网络春晚的发展方向。”
宋毅坦言:“网络春晚在收视率和盈利模式上并不乐观。因为接受网络春晚的观众都是熟知网络事件和网络语言的年轻人,而电视的主要受众年龄较长,这是矛盾的。但无论怎样,网络春晚是发展方向,制作者不应短视,希望网络春晚在发展的同时,能够找到提高盈利模式和收视率的突破点。”
(本报记者 刘 茜 通讯员 王冠男)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