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记者 聂鲁彬 广阔的非洲大地被战略家普遍视为明日的商业热土,多国围绕非洲前景的竞逐早已悄然展开,但中国逐步进入非洲的商业步伐却屡遭西方责难。美国非洲企业理事会主席史蒂芬?海斯2月15日在“美国新闻”网站发表文章称,中国并非“独霸”非洲,但中国的战略难以效仿,美国应借助非洲中产阶级的力量同中国竞争。
文章称,中国有充足的理由存在于非洲,非洲人对中国心存感激,因为中国做了他人不会做的事,甚至世界银行筹划多年却未能开工的道路,最终经中国人之手建成通车。非洲的领导人看到横贯整个大陆的蓬勃建设景象,无疑会感谢中国。
与很多西方人的想象不同,中国并非“独霸”非洲。海斯称,实际上中国不是非洲大地上唯一的“狠角色”,土耳其人的宾馆、迪拜人的港口、马来西亚人的纺织厂、沙特人的农场以及南非人的银行和商场,在非洲的土地上星罗棋布,俄罗斯、印度、巴西和以色列同样是不可小觑的玩家。
海斯认为,如果说非洲意味着未来,那么美国明日的身影正在没落。在竞争的领域和规则早已今非昔比的非洲,美国却墨守陈规,像当年的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帝国那样执迷于自己的长盛不衰。
文章表示,同中国人竞争,美国无法效仿中国人的经商模式,因为美国没有中国在非洲“自上而下”的渠道,也缺乏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之间的紧密配合。但是,非洲在不断变化,中产阶级已经在一些国家发育,而中产阶级的成长意味着私营力量的增长。中国的力量依赖于其与非洲政治高层的紧密关系,但非洲的未来掌握在中产阶级的手中,那是一个由众多商人、企业家和消费者组成的集合。一个经济体不会仅凭初级消费者中的精英之力永远维持下去,现代媒体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而“阿拉伯之春”就是例证。不满的浪潮正在来临,谁能满足非洲公民阶层的需求,谁就是未来的赢家。
海斯由此得出结论,称美国的非洲战略应当是壮大非洲中产阶级的力量,并与之建立商业伙伴关系,从而令双方均拥有相互依赖的市场,而美国的援助计划也不能沿用传统的模式,而是要注重非洲自身的建设能力和就业,培养企业型社会。“自上而下”战略的困境是,位于底层的人们只能看到上层对利益的占有,却看不到好处惠及自身;而“自下而上”的战略又不够经济合算,且产生的就业和市场不足以容纳庞大的人口。因此,美国的基本途径应当是同时加强自身和非洲的中产阶级力量,扩大两地的就业。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