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7日电(记者王立彬)我国“舌尖上”浪费触目惊心,而餐桌上游的整个粮食产后损失同样严重。我国粮食产后损失到底有多大?作为天下粮仓的守护者,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一年千亿斤:粮食产后损失知多少
记者:目前我国粮食产后损失究竟有多大?
任正晓:粮食从生产出来到摆上餐桌,过程很长,每一环节都存在损失浪费。据测算,我国粮食产后仅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达700亿斤以上。
我国农户存粮约占全国粮食年总产量一半左右,由于储存设施简陋,缺乏技术指导服务,损失比例在8%左右,每年因虫霉鼠雀造成损失400亿斤以上。
我国粮食物流方式落后,散粮运输比例约为15%,大多采用包粮运输方式,抛洒、遗留损耗大。全国粮食企业有近1800亿斤仓容属危仓老库,储粮条件差、损失大。这些环节损失损耗逾150亿斤。
由于消费习惯误区,成品粮过度追求亮、白、精,低水平粗放加工,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出品率,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也很低。加工环节每年造成口粮损失130亿斤以上。
请客吃饭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餐桌浪费更是触目惊心,有关方面估算每年餐桌浪费食物价值达2000亿元。
2亿亩地:一年浪费一个产粮大省的产量
记者:能否说损失浪费已成为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正晓:完全可以这样说。我国每年的粮食损失浪费量大约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比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一年的产量还要多。
粮食生产离不开劳动力、土地、水及化肥、柴油等生产资料。浪费粮食就是浪费资源能源;节约粮食就是节约土地淡水;推进节粮减损,就是减少排放和平添无形劳力、无形粮田。
我国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近年来粮食进口量持续增加,每年进口的谷物和大豆在1000亿斤以上,而每年又白白地损失浪费上千亿斤粮食。如此对比令人痛心。粮食损失浪费如不坚决遏制,加剧国内粮食供需矛盾,也与全球资源供需形势格格不入。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不仅意味减轻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压力,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有利于全球粮食供求改善。
守护天下粮仓:这是勤劳节俭文明的底线
记者:何以说节约粮食已从守护粮食安全上升为坚守民族道德底线的问题?
任正晓: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反对浪费,从更深意义上等同守住耕地红线,更事关坚守中华民族勤劳节俭文化的道德底线。
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每一粒粮食都是辛勤劳动换来的,凝聚着农民的心血汗水。浪费粮食是对劳动的不尊重,对优良传统文化的背弃。
我国还有1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浪费粮食折射出奢华的思想观念和浮华的社会心态。“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浪费冲击的是思想的大堤,社会伦理的防线。既脱离国情,也有损民风政风,危害巨大,影响恶劣。
从伦理到法治:探索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立法
记者:怎样把反对浪费粮食的理念落实为管理实践?
任正晓:必须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动科技进步,以减少流通环节损失为重点,完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监督检查,改变落后的粮食收储方式和消费方式,进一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全民参与的节粮减损机制,加快建设节粮型社会。
在强化宣传教育活动同时,我们将在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支持下,从2013年起至2017年实施“粮安工程”,打通粮食物流通道、修复粮食仓储设施、完善应急供应体系、保证粮油质量安全、强化粮情监测预警、促进粮食节约减损。
节粮减损、反对浪费,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我们将编制《粮食行业节粮减损行动实施方案》,制订节粮减损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还要推进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爱粮节粮行动,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特别要探索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立法。在《粮食法》中明确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条款,以法律手段约束整治浪费粮食的行为。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能否做到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既事关物质层面,更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层面。全国粮食行业将在储藏、运输、加工、消费各环节不懈努力,厉行节约、爱粮节粮。把“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传统发扬光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