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香港以“报人”身份起家,在电视圈以“操着一口变音国语嬉笑怒骂”的“糟老头”形象闻名,如今,他告别熟悉的传统媒体,自建团队与门户网站合作,开设专属频道,正式向新媒体进军。
杨锦麟,这位微博粉丝超过百万的资深媒体人,在花甲之年选择了重新起步。这份勇气,让不少粉丝得到鼓舞,“杨锦麟都辞职创业了,你说你还有什么可畏惧的?”有人这样自我鼓舞,也有人在观望,表示希望新节目能达到当年《有报天天读》的水准。
有媒体则引用了他的名言“化不可能为可能”来评价,“他的人生一直在化不可能为可能,在不断地归零,也在不断增值”。
锦麟岂是池中物
2月16日,蛇年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一则消息在网络中被迅速转发:杨锦麟将辞去香港卫视副总裁兼执行台长职务。
这份由杨锦麟与香港卫视公关部发表的共同声明称,杨锦麟因个人生涯规划及事业发展需要,主动辞去在香港卫视所任职务,香港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高洪星对此感到遗憾但表示理解和祝福。
这位资深媒体人的微博粉丝总数超过百万,就在大家都在纷纷猜测其去向时,杨锦麟团队随后宣布,锦绣麒麟传媒(国际)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正式进军互联网,杨锦麟主持的《天天评》、《夜夜谈》等节目,也将以网络视频模式推出。
消息再次引发网友讨论热潮。有媒体人就此展开分析,阐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走向。有人以此自勉,一家名为"大学生创业经验微博"的用户呼吁:“杨锦麟都辞职创业了,你说你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干起来!”
不过,部分网友并不赞同杨锦麟频频跳槽的举动,不少段子也在网络中传播开来:“锦麟岂非池中物,一遇凤凰便化龙”,“锦麟岂非池中物,一支红杏出墙来”,“锦麟不是池中物,一只王八爬出来”……一如当年杨锦麟在《有报天天读》里调侃的语气。
杨锦麟没有恼,还正儿八经当起了评审,在给网友“涨了吗”的回复中,他列举了上述段子,评价称:“我感觉,这一只王八爬出来的意境最好,哈哈哈,给我添寿增福啊,不胜感激!”
“瞧这颗强大的心脏!新闻人耐得骂!”有网友这样感慨。
读报读出“味”
网络讨论的喧嚣背后,是不少粉丝对杨锦麟再次出境的期盼。独立频道,亲自担纲,这意味着,粉丝们能再次领略到杨锦麟的主持风采。
2003年,凤凰卫视读报节目《有报天天读》,让不少观众记住了这名说着一口变音国语、常年穿唐装的圆脸"糟老头"。
事实上,这是杨锦麟的首次“触电”。此前,他一直在纸媒打磨,“我的一辈子都在挑战各种各样的不可能”,他称,自己的人生口号就是“化不可能为可能”。
他曾经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自曝奋斗史:1978年参加高考,离开考只有20天才获知消息,最后以“政治满分,连标点符号都是对的;历史97.5分,全省第一”的成绩冲进了厦门大学;35岁时举家南迁,凭着笔杆子在华人传媒界小有名气,好不容易谋得《快报》编辑部主任的差事,却在亚洲金融风暴中失业。
“老婆、孩子还指着我养家糊口呢!怎么办?”直到2002年,他年近半百,才与凤凰卫视一拍即合,主持新节目《有报天天读》。
“我这把年纪转行干电视,是‘再就业’工程。一般电视都是用一些靓女辣妹,凤凰卫视却让我这个报界出身的老头子来发挥余热。”在这样的自我调侃中,他开始了转型。
几个月后,节目好评如潮,收视率一路攀高,内地电视媒体纷纷效仿,但比较下来,还是杨锦麟的读报最有味道,有朋友写了首打油诗送给他:“老杨读报,吓人一跳,国语不准,英文走调,体形太胖,样子太老。”
一年后,《有报天天读》已经成为凤凰卫视的王牌节目之一,有观众来信这样写道:“我除了喜欢《有报天天读》带来的资讯,更喜欢杨先生的‘变音国语’,喜欢杨先生嬉笑怒骂,即便是摇一摇扇,呷一呷茶,都是风度翩翩。一点没有夸张和恭维,真的,你是我见过的最性感的糟老头子。哈哈,点题一个字: 糟!”
此时,“糟老头子”的昵称已经在粉丝中传开。年底,这档由“糟老头子”主持的节目,获得了“2003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电视节目”。
从台前到幕后
“作为一个主持人还不够”,2011年夏天,名嘴杨锦麟加入香港卫视,担任副总裁兼执行台长。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我很感谢凤凰卫视给我机会,我曾答应给凤凰打十年工,现在也做到了。我用燃烧生命的热情来履行一个从业人员的承诺。但如果继续在凤凰待下去,有些没劲,我已经能一眼看到60岁、65岁时候的我,没啥挑战性。”
虽然杨锦麟在屏幕中的曝光率大减,但他的加盟,让此前名不见经传的香港卫视渐渐有了知名度。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尽管在内地没有固定的播出平台,香港卫视依然通过微博、视频网站和“杨锦麟”这块活招牌,赢得了不少业界关注,《锦麟看两会》节目每晚的点击率在一千万以上。
而“两会”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秦枫一把抓过她的姑父李肇星衣领要求提问的照片,也让香港卫视一时名动天下。有媒体同行质疑,此举是香港卫视心态的浓缩,就是渴望被大家知道。
“任何一个新闻传媒都应有这样的渴望,不只是香港卫视”,杨锦麟对此表示,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提问的机会,对于记者的表现,他认为很敬业,“超乎我的想象”。
同时他也坦承,“影响力确实是香港卫视目前最大的软肋,但不是致命的。香港卫视的影响力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他以凤凰卫视的发展举例:16年前,通过《飞越黄河》,凤凰卫视让人们知道它是什么,随后借助重大新闻事件来表现态度和立场。
“香港卫视也会经行这样一个过程”,效仿凤凰卫视的做法,2011年,他带着摄制队进入新疆,拍摄大型纪录片《强疆梦》。
“每天都过得很艰辛,我们在不到20天就组织了20万字的剧本提纲,不到半个月组织了60-70个摄制组,不到4天就把所有的摄像设备运到了乌鲁木齐,在4个月的时间走完6万公里,拍了900多个小时的素材,连专业人士都为之叹服,认为这是一支专业的队伍、有朝气的队伍、能战斗的队伍。”
然而,这部《强疆梦》未能在杨锦麟离任前与观众见面。这几天,不断有网友发问,《强疆梦》什么时候能上街?
但随着合作的结束,对于杨锦麟来说,他在香港卫视的使命已经结束。回顾从台前走到幕后的这一年半,他感慨,最大的困难是两种企业文化之间的适应。
“不同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的特色,比如香港的企业文化和内地的企业文化,都有各自的模式和特点。”但作为一名管理者,他认为自己的转型是“成功”的。“我从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到一家电视台的执行台长,谢谢团队的配合和支持,在董事会的力挺和帮助下,我给自己的分数是70分。”
“切切实实再干十年”
2月16日,杨锦麟团队透露,频道的第一阶段会推出两档日播节目和两档周播节目。其中一档日播节目《天天评》是杨锦麟的“老本行”。
时隔一年多重新面对镜头,这名当年的“糟老头子”很有信心,“这是我的命,也是我谋生的工具,大家放心”。他表示,每个主持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不会因为节目的改变而有太大的变化。
不过,对于自己的身份,他已经有了新的定位,抛开以前的主持人和台长,“我想我是校长兼校工的角色,提供一个孵化创意的平台,一个展现我们人生价值的平台,是一个可以见证中国未来历史发展的舞台,我相信自己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然而,毕竟是60岁的“再就业”,杨锦麟感到压力重重,这种网站视频的形式是否能被观众所接纳,整个团队能否有效转型,遇到的问题能否及时解决,都让他担忧。不过,他同时表示。这些是机会,他愿意为之尝试,“切切实实再干十年,十年以内就把这个平台做起来!”
而对于时间的焦虑感,他反倒没有太多,“人生才真正开始,太多失去的青春需要去弥补。”
(综合人民网、《新闻晨报》、《新京报》等媒体报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