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互动
部分代表委员认为治理公车私用还需靠制度
本报讯(记者武威、张丹、李栋、卢文洁、王广永、全杰)遏制公车私用一直是近年来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日前,来自广东深圳的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别具一格地提出建议,给公车挂上“公牌”并在车身上“喷字标识”,以遏制公车私用。广州日报官方微博昨日也就此建议与网友发起互动,多数网友都赞同张育彪的建议,但其他一些代表委员则认为,只有在制度上进行改革,才能根本遏制公车私用。
委员:设“公车私用曝光台”
张育彪在计划提交的另一份建议中提出,要加大力度治理“车轮上的腐败”。
“从刚过完的蛇年春节看,公款吃喝在节日期间有了明显收敛,治理‘舌尖上的腐败’收效明显,但‘车轮上的腐败’却仍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则政策较宽松,缺乏威慑力,二则一些渐进式的改良方案戳不到痛处,三则尚未让公众监督发挥更大作用。张育彪说,公车私用带来的浪费触目惊心,老百姓形象“车屁股底下一栋楼”。
“实践证明,警车、急救车、消防车等越是容易识别的公车,越不容易被滥用。”张育彪建议,给公车挂上公牌并在车身上喷字标识,标明各自所属的诸如“卫生”、“环保”、“城管”等部门字样,让百姓一眼就能识别,私用者无疑将更加无处遁形。
“治理公车私用要走群众路线”,张育彪说,今年春节前后,公众监督公车腐败力度越来越大,“街拍公车,曝光腐败”成别样风景。在推进公车标识后,要公布监督电话,建议鼓励更多的媒体记者、网民等社会各界对公车私用开展监督,同时在报刊、电视台、网络等推广设立“公车私用曝光台”,使公车私用行为无处藏身、广受监督。
“治理公车顽疾需要曝光更要惩治”,张育彪说,目前,公车私用违规成本太低,真正将监督落到实处,还须对公车私用加大问责力度,起到震慑作用。“如果公车私用被举报后,仅仅是补交使用费和通报批评,很难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网友:有举报电话更好
在与网友的互动中,仅仅1个小时,本报官方微博就收到数百条回复。记者发现,大部分网友都十分赞同张育彪的建议,他们对公车私用现象十分憎恶,“这个想法挺不错,至少让那些私用的人不敢明目张胆了。”
网友“荔湾-生叔”还建议:“应在车门喷涂所属单位名称和举报电话!车牌蓝底白字前后加盖公务车字样!另外所有公务车都用透明玻璃而不加反光膜!”
也有网友认为,加大惩处力度更有利于打击公车私用,网友“亮仔机”就说:“什么GPS定位,什么标志,都是浮云。最实际是立法。”
代表委员:限公车公里数
全国政协委员朱征夫向记者表示,给公车喷上标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公车私用,“这是一种依靠舆论手段遏制公车私用的方式,但并不能根本避免公车私用现象,关键还是要建立有效制度。”
“治理公车私用,关键就是不让他用!”朱征夫建议,新的公车制度应当规定在一定时间内每辆公车的耗油量和公里数。超出的部分,必须使用者买单。
同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郑广台则表示,“目前很多单位公车泛滥、配车要求低又缺乏监管。这一切问题都亟需综合性的公车改革来遏制。”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