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北京消息:“我特别注意空气。”自言出门必戴口罩的全国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别委员王执礼表示,政府应努力改善空气质量,帮助百姓“把口罩摘下来”。
这位曾在去年全国两会提议《千方百计降低PM2.5浓度》的著名内分泌科教授,向本次两会再次递交了题为《治理空气污染体现科学立法》的提案。在他看来,解决PM2.5等空气污染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立法,要把治理PM2.5作为考核、评估领导干部政绩的标准之一,让各级政府对老百姓健康问题产生敬畏。
王执礼指出,PM2.5的危害性在于它有即时性、长期性、后遗性“三重损伤”:即时性损伤是指能够诱发气管炎、哮喘导致老人得肺炎;长期慢性损伤,是指具有累加作用,轻则导致肺气肿、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后遗性损伤是指会引起肺癌,甚至可以通过基因遗传后代,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据卫生部门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地区肺癌发病率自2001至2010年增长56%;而这十年正是北京市汽车数量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加重的十年,显然空气污染是诱因之一。”王执礼说。
他说:“我国大城市尤其是首都北京长期被严重的空气污染笼罩着,除了以上的健康因素,还在国际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成为很多国外人茶余饭后讽刺的材料,这与我国迅速崛起的充满正能量的大国形象和地位极不相称。”王执礼指出,为了人民的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政府必须要用“加大力度”的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一定要有所作为,所以要尽快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拿出一部既科学又完善有力的法律。
他说,人民应能从法律上监督城市的管理者,上级领导部门也能将此列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如将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质量改善的情况与考核结果挂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绩效评定的重要依据,严格实行大气污染行政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甚至公众可对政府和个别人群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违法、失职行为并造成重大伤害事件的提起诉讼,使法院也成为保护大气环境的一道屏障,以加强政府的责任要求。”王执礼说。
“如果一定要给PM2.5取一个中文名字,我想应该称作‘有毒微颗粒’。”面对当下网络上为PM2.5取中文名字的热潮,王执礼直言,知识分子应该有良心、实事求是,“我不建议改为‘细微颗粒’,一定要把毒性体现出来,向社会发出警觉信号。”
(张冬冬)
延伸阅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