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政协会议的陈凯歌委员说到空气污染时面色凝重:“我从小在北京长大,北京的空气现在真是越来越不好了,尤其是雾霾的时候。”
本报记者 张龙摄空气污染治理,很可能是今年全国两会上最“热”词之一。仅前天抵京的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已提交的130多份提案中,涉及“PM2.5”、“治霾”等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就有10多份,占了近10%的比重。
从一个个提案“关键词”中,不难看出今年两会的热点焦点除了对空气污染的关心和忧虑,住房、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话题,惩治腐败如何进一步推动制度建设等内容,也是委员们提案聚焦的重点。
控制PM2.5从政府采购做起
近日,PM2.5中文名拟定为“细颗粒物”,新民网网友投票时,半数把票投给了“叫啥没差别,关键是赶紧治理。”
PM2.5如何治?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纳米科技首席科学家蓝闽波今年带来两份提案,一是建议减轻火力发电污染源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另一份提案则提出PM2.5治理从政府采购做起公务用车政府采购应转向侧重电动汽车,从而减少排放污染,同时也可以给社会推广新能源汽车作出示范。
污染“爆表”要设立应对机制
空气污染的改善政府部门必须做好应对和防范。全国政协委员朱成钢以今年1月12日为例:很多城市空气质量指数值远超500的仪器极限,被称为“爆表”。“这种极端状态发生时,严重侵害人们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有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多地重度污染城市都有医院病患激增,航班取消、高速公路关闭、多起恶性交通事故等消息。”
朱成钢说,其实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已发生过多起环境灾难,比较类似的有1943年、1955年和1970年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量汽车尾气短时聚集的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患病;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2个月内造成1万2千人死亡。他建议将极重度空气污染明确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列入环境灾难的范畴。
为民生改善带来新的期待
每年两会上议大事、谋大局,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希望和活力。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可能更期待听到更多关于民生改善的利好消息,尤其是养老、住房、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话题。
今年赴京,在沪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主委郑惠强准备了10多份提案和大会发言,其中关于民生保障类的就有4个。在养老方面,他提出一个新观点:完善家庭养老政策支持体系。“因为家庭养老仍是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期解决养老问题的基本途径。”
郑惠强提出三项建议: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税收政策及税收优惠措施;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允许该两项保险项目在配偶、父母等家庭成员之间转移,并将未就业或非正规就业家庭成员的相关需求纳入其中统筹考虑;将家庭成员承担的某些长期家庭服务(如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和婴幼儿的抚育等)纳入社会保险范畴。
养老难,看病更难。“尤其是在大病治疗上,一些临床效果好的特效药物,往往没纳入医保,在为病人带来生的希望的同时,高昂的医疗费用又将他们推向绝望的深渊。”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冯丹龙为此提出建议:建立政府、社会、企业、患者多方筹资的特药救助机制,深入缓解大病患者因病致贫的问题。
要完善网络举报方式方法
十八大之后,中国反腐掀起新一轮高潮。其中网络反腐释放的巨大能量,引起了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蔡建国的重视。如何在网络反腐中避免虚假信息对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等人身权利的侵犯?蔡建国建议,建立网络反腐举报官方权威平台,加快网络反腐立法和制度建设,完善网络举报方式方法,同时依法保护合法公民的隐私权。
同样是关注惩治腐败的制度建设,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张鸿铭带来了提案《建设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七个方面》;在沪全国政协委员段祺华建议进一步完善预算法,从根本上遏制贪污腐败现象;全国政协委员金蔚则提案提醒,警惕和防范“会所”对党政干部的侵蚀;全国政协委员葛剑雄更是从领导干部卸任后的待遇着眼,建议制定并公布离任、退休党政领导干部与高级官员的礼遇条例,让一切置于阳光之下。
特派记者 潘高峰 江跃中 于明山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