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在第50个学雷锋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 ,万余名市民走进抚顺雷锋纪念馆,重温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中新社发 于海洋 摄
3月4日上午,无锡南长区团委组织了一支由社区居民、青年社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分别在养老院、医院、居民区等地宣传雷锋精神,其中尤为惹人注目的是一批穿着军服“穿越”而来的“雷锋们”,他们驻守在古运河畔,为往来的游客宣读自创的“雷锋体”。图为一名志愿者展示着他们的宣传单。李一芳 摄
中新网北京3月5日电(阚枫) 今天是学习雷锋纪念日,今年也是中国老一辈领袖倡导学雷锋50周年。半个世纪过去,在当下中国一些领域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背景下,雷锋精神历久弥新也更显可贵。时代变迁中,如今中国社会中的“雷锋精神”,正在越发体现在一些凡人善举中闪现的“社会正能量”。
微感动传递正能量 “草根雷锋”更真实可亲
3月1日下午,广州珠江边,一名男子拍照时不慎坠江,恰好路过的武警广州市四大队副教导员郑益龙跳入珠江救起落水者,因体力不支郑益龙被水流冲走。虽然广州多个部门展开持续的联合搜救,但郑益龙至今仍没消息。
事发至今的三天时间,从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全力搜救”的批示到广州普通市民自发到江边献花,再到微博上十余万条为郑益龙祈祷的“微感动”转发,一个普通士兵的救人事迹,正在这个社会形成向见义勇为者致敬的“爱心共振”。
“郑益龙是当代雷锋”。在微博上,有网友把郑益龙的名字和另一个军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同样是一名普通军人,同样是一些身边的感动,50年前,1963年的3月5日,《人民日报》一版刊发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整整50载,一个名叫雷锋的士兵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好人”形象,“活雷锋”这也成为社会对于一个人最高的道德评价。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催人向善、乐于奉献的雷锋精神任何时代都适用。”对于雷锋精神,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表示,雷锋精神一直没有远离时代步伐,如今社会中不断涌现的“最美”人物就是“草根雷锋”,他们让雷锋形象更具体、更真实可亲。
正如夏学銮分析,近年来,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最美教师”张丽莉,再到如今的救人军官郑益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百姓,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所显示出来的勇敢和大爱,正成为这个时代的道德标杆,集聚着社会的正能量。
社会信任下降的道德焦虑
有人感叹,50年之后再次提及学雷锋,似乎有点遥远,但是如同“军官救人”可以引发全社会“爱心共振”一样,50年之后的中国社会中,雷锋精神更显可贵。
一个月前的2月3日,上海街头,准备回家过年的农民工秦小亮因为“丢钱遭哄抢”而一夜出名。
在去银行存钱的路上,秦小亮17600元工钱不慎丢落马路,被风吹散,之后,有人满街哄抢,有人同情捐款,有人质疑他瞒报钱数,有人谩骂他骗取捐款。
围绕一个农民工积攒的血汗钱,哄抢者、捐钱者,同情者、质疑者、谩骂者纷纷登场亮相。一阵风吹散钞票,也吹出了这个社会冷暖交织的复杂。
中国社科院1月初发布《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蓝皮书。蓝皮书对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等7城1900多名居民作的调查结论是:逾七成受访城市居民不敢相信陌生人。虽然,有人疑问数据的准确性,但这个结论很大程度上验证了很多人的切身感受。
这个社会正变得冷漠与陌生?从毒奶粉、地沟油的曝光到郭美美、小悦悦事件的发生,近年来,一些领域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加剧着民众的道德焦虑。当“最美”与“最丑”同时发生的时候,人们在感受社会道德现状时也普遍存在着矛盾心理。
“我们必须接受,对多数人的不信任使得每个人都生活在谨慎和相互提防中,这种互不信任正逐渐固化为我们社会的性格,长久将成为一种不信任文化。”
中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表示,旧的“熟人道德”已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被打破,应建立新的、与市场经济和社会流动相一致的道德价值坐标。
学雷锋的时代变迁 点滴正能量重建社会信任
其实,从1963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到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全体共产党员和党员干部都要带头学习雷锋”,再到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官方自上而下多次掀起“学雷锋活动”高潮,都意在通过“雷锋形象”丰富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价值坐标。
但是,半个世纪的时代转变,政治背景、社会结构、发展模式如今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一个50年前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偶像,怎么能被如今的年轻人所熟识和接受,雷锋精神如何适应当今这个解构、多元的时代,已经成为新时期推进学雷锋活动的一个宏大课题。
“现在已不是英雄时代,如今世俗时代中的雷锋形象,正从我们身边的凡人善举中体现,他们很草根,但是"草根雷锋"更能给人道德感召。”夏学銮表示,新时期的推进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就是要不断地从发觉、学习正社会中闪烁道德光辉的凡人善举。
其实,从全国道德模范的年度评选到“学雷锋”活动的全国号召,再到媒体和网友对于“感动人物”和“草根英雄”的挖掘传播,近年来,从高层到民间,中国的社会道德建设,正在通过一个个凡人英雄的故事点滴构建。
对于新时期的学雷锋活动,夏学銮提起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开始流传“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调侃。“今天学习雷锋精神,应该更具体化为学习我们身边的草根雷锋,因为他们正在不断涌现,学习这些日常出现的小人物,才能使学雷锋常态化。”夏学銮称。
此外,夏学銮称,在互联网时代,学雷锋活动应该重视微博等新媒体,“很多凡人善举是从微博中被社会挖掘,普通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才更具有道德感召力,才能在点滴中重新建立社会信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