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4日晚,正在成都考察工作的温家宝总理将王佳淇、赵其松、段志秀、郎铮、刘小桦、宋馨懿等6名汶川地震灾区学生请到住地,和他们一起用晚餐。这是温家宝和宋馨懿在一起。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图) |
来源:南方周末
编者按
本次两会上,国家领导人即将完成新老交替。事实上,71岁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已多次提到“告别”。
十年奔走,十年辛劳。温家宝领导的两届政府,正当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十年功过毁誉,且待后人评说,正如他退任之前所言,“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本期两会专题报道中,南方周末将目光投向这位老人,关注他这十年的执政之路,追溯他政治人生的种种细节,回望他的泪水与笑脸,焦虑与遗憾。
多年后,人们一定会记得这样一些瞬间:他说话缓慢,常引经据典,会搂着矿工的儿子流泪,蹲在废墟上给被困群众打气,也曾在疾驰的列车上陷入沉思……
2013年3月5日上午,71岁的温家宝做完这一届总理任上最后一个政府工作报告,然后向台下深鞠三躬。
做总理,两届十年,功过自有历史评说。但多年后,人们一定会记得关于他的这样一些瞬间:他说话缓慢,常引经据典,会搂着矿工的儿子流泪,蹲在废墟上给被困群众打气,也曾在疾驰的列车上陷入沉思……
作为大国总理,他坦诚、深入民间的作风,为他在国内赢得“亲民总理”的称号,在国际上也颇具口碑,他登上过《时代》的封面,一度成为Facebook最受关注的政治领导人。
落泪
每逢重大灾难,在第一时间赶抵现场,这已成为总理的惯例。温家宝的特别在于,他常常触景生情潸然泪下。
温家宝任上最近一次公开落泪是在温州动车事故现场,在场的《钱江晚报》记者史春波记录下了这一幕:
2011年7月28日上午11点左右,一辆银色中巴车缓缓开到温州一家酒店楼下,温家宝从车上走了下来。
在和(遇难者)家属交谈时,总理哽咽落泪。“谁都有父母儿女亲人,我的心和大家一样痛。你们失去亲人,就是我的亲人。”总理向他们鞠了一躬说,“人的生命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理赔是对生者的一点安慰。他们要的是公道。相信这件事会合情合理地解决。”
落泪、握手、鞠躬……这是最具温家宝特征的镜头记录,其中有不少照片出自新华社摄影记者姚大伟之手,姚是温家宝的随行记者之一。
姚大伟曾在他的一篇博客中,详细回忆了如何捕捉温家宝在聚源中学落泪的过程:
2008年5月13日上午,总理赶到都江堰聚源中学。他走在废墟上,突然感觉脚下踩着了什么软的东西,是一只白色耐克运动鞋,总理弯腰捡了起来。往前走了一步,又看见一个黑色的书包,上面有大白兔的卡通图案,他又弯腰慢慢捡了起来。
总理当时眼含泪花,望着手中的书包和鞋子,嘴角颤动,半晌说不出话来。我拍下了这个瞬间。总理后来说,这张照片拍出了他当时的心情。
操场上聚集了一群学生的家长,总理握着他们的手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血腥味。总理缓缓走到几十具遇难学生的遗体旁,他深深地低下头、弯下腰、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温家宝流泪最多的,大概要算矿难。2005年元旦,温家宝到陕西看望铜川“11·28”矿难职工家属。牛铁奇是陈家山煤矿副总工程师,在这次事故中遇难。
牛铁奇的妻子张革委后来对媒体回忆,当时温家宝跨进她家的门,握着她的手:“我来晚了,我来晚了。”
张革委感到很意外,忙说,“感谢党、感谢政府。”
温家宝听了,轻轻摇了摇头,把脸转到一边,拉着她儿子的手,掉泪了。
“这让我很震惊。”张革委说。临走,总理说,“你们虽然失去了一位亲人,北京还有你们的亲人,我是你们的亲人。”
有时候,泪水也不一定是在灾害现场。SARS肆虐的时候,恰逢法国总理拉法兰访华,在欢迎仪式上,“看着五星红旗,我的眼睛湿润了。”温家宝在看望北大学生时说:“我这个人很坚强,也很有感情,上周我见法国总理时,满脑子都是SARS。这几天我躺在床上,常常不自觉地泪流满脸。”
重情
艾滋孤儿魏婉丽至今记得2012年12月1日在中南海见到温家宝的场景。“走到我旁边,他说:你就是那个会跳舞的女孩。”魏婉丽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没想到总理会认出自己,他们上一次见面还是五年前的事,在她的老家,河南上蔡。
温家宝每年见过、回过信的魏婉丽们数以万计,他记得住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会像朋友一样嘘寒问暖。
2003年12月,温家宝访问纽约,与华人华侨座谈,美国华裔克隆专家杨向中刚开始发言,温家宝便问:“你的病情怎么样了?”杨向中说:“比较稳定了。”
其实杨向中当时的情况并不好,他的癌细胞两年前就已经扩散。
杨向中与温家宝的缘分就源于两年前,他和一批海外学者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奶业建议书,建议书建议中国重点培育黑白花奶牛,它比中国农民饲养的奶牛产奶量高三倍。当时分管农业的副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接见了杨向中他们。
据一起参与会见的科学家萧镜如回忆,会见原定40分钟,最后延长到2个钟头,温家宝对他们20页的材料了如指掌,最后还用自己的话详细复述了一遍。不久,国务院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以后,萧镜如便经常听杨向中说,“我所剩的日子不多了,但只要还活着,就会为中国的奶牛项目而努力。”
并非所有的往来,都因为国事。温家宝曾邀请过一个名叫吴康民的香港人到中南海聊天,仅仅因为喜欢他在报章发表的评论。
现年87岁的吴是香港特区原全国人大代表、培侨教育机构董事长。2009年8月,他收到了温家宝的一封信。在信中,温家宝说,“有时看到您的一些短文和评论,那些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见解,给人以启示”……,“如来北京,可提前告之,甚思一晤,借聆教益”。
两年后,温家宝兑现了承诺。吴康民对《南方都市报》讲述了他那天进中南海的细节:2011年4月23日9点多,小汽车直接开到总理的办公室楼下,温家宝和夫人张培莉已经在台阶下迎接。总理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对长者的尊敬,我上下楼时,总理一手扶着扶梯,一手搀扶着我。
在温家宝的书房,他们天南海北,各自家庭,毒牛奶,德育,什么都聊。吴回忆,温家宝提及内地改革所遇到的困难时说,主要是两股势力,一股是中国封建社会所残余的;另一种则是“文革”遗毒,两股势力影响了人们不敢讲真话,喜欢讲大话。
温家宝用情最深的还是底层,而且事无巨细。给重庆农妇熊德明讨薪,接济在天津火车站偶遇的白血病儿童,到信访局为巧遇的上访户“伸冤”……
对底层的关注,或许和他在甘肃14年的地质工作有关。2012年,温家宝在母校中国地质大学的演讲中提及了这段经历:
在地质队工作,周围都是农村,我交了许多农民朋友。有时我看到农民为了买酱油,跑很远的路,拿几个鸡蛋来到地质队换钱,感到格外沉重。
“我们的人民太苦了,我决心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人民。”温家宝说,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是我献身人民的世界观形成的基础。“一个领导者如果不懂得农民,不懂得农村,就不懂得中国的国情;不懂得占全国大多数人口的穷人,就不懂得政治,也不懂得经济。”
道歉
总理行程以小时计,出访尤其如此。2008年那次去纽约,48小时安排了20场活动。跟随总理出差多次的央广记者李涛曾回忆说,“总理几乎每次都提前出发。”
总理总是提前,也有迟到的时候。2012年3月8日下午,温家宝参加政协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的联组会,因为临时遇到急需处理的事,他迟到了。“我今天出门因为有个事情迟到了4分钟,向大家表示歉意。”温说。
在温州动车事故现场,他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歉意。“这段时间我病了,11天在病床上,今天医生才勉强允许我出行。这就是为什么这次事故发生第6天我才来。”
2009年10月12日,因为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演讲稿中搞错了岩石类型,他给新华社总编室写了亲笔“道歉信”,并要求向全国播发。在信中,温家宝将讲话稿中的“火山岩”更正为“变质岩”,并向广大读者致歉。
写信同时,他还自己打电话给新华社总编室。新华社副总编辑吴锦才恰好接到了这个电话。吴锦才对《北京晚报》回忆了这次通话:
温家宝解释了岩石分类的错误在哪,吴锦才则向总理做了检讨,“我们作为播发稿件的单位,应一字一句核对。当时经手处理这篇讲话的是我,我向总理检讨。”
“责任不在你们,既然署了我的名字,就应该文责自负。”温家宝说。
遇到小的失误尚且如此,碰到一些大的事情,温家宝更会“道歉”。2007年6月,太湖蓝藻污染,温家宝到无锡一户居民家中。中广网记录了当时的对话细节:
温家宝问:“不放心水。因此我来看看你们。现在水好喝吗?”有居民说:“好喝。”温家宝:“给我倒一杯白(开)水,行吧?”
温家宝接着又说:“前几天,太湖发生了水污染事件,那几天的水肯定不好喝、不能喝,给大家生活带来了一些影响,我代表政府向大家表示歉意。”
在很多关键时刻,总理的道歉能产生难以想象的安抚作用。2008年1月,南方发生冰雪灾害,随访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姚大伟在一篇博客中回忆:
长沙火车站里人潮涌动,从候车大厅门口望去,满眼无奈和焦急。突然,旅客们看见总理走了进来。
总理走到他们中间,和他们握手、聊天。然后,总理又站到通往二楼的台阶上,接过一个扩音喇叭讲起来。
“春节快到了,我给大家拜个早年。你们被困在火车站无法按时赶回家过年,我表示深深的歉意。现在我们正在想尽一切办法抢修,一定把大家送回家过春节。”总理声音有些嘶哑。好多旅客都说,听到总理道歉,什么怨言都没了。
拼命
在温家宝的中南海生涯中,他曾面临过无数次险峻的时刻,1998年长江决堤,2003年SARS,2008年汶川地震,他常说“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但并不包括他自己。
2008年5月12日晚上,温家宝想乘车前往震中汶川,但从都江堰前往汶川的道路出现严重塌方,交通中断。之后,温家宝决定乘直升机前往,因为连降大雨,迟迟未能成行。
在场的姚大伟回忆,晚上的会议一直开到凌晨1点多,他拒绝回成都休息,工作人员临时找来两床军被,他要了片安眠药,睡了。早上6点多起来,就又回到指挥部。
姚大伟记得,当时总理说:“我是总指挥,怎么能不到一线?如果道路实在进不去,可以空投,你们也可以把我空投过去嘛。”
5月22日,姚大伟跟随温家宝重返北川,临别之际,一队防化兵刚从县城撤出来,温家宝朝他们走了过去。“防化兵连手套都没来得及脱下来,总理就握住了他们的手。”
2008年1月28日,南方发生冰冻灾害,温家宝临时决定赶赴受灾最重的湖南考察,但当时先是长沙机场关闭,接着连备降的南昌机场也由于天气恶劣,不能降落,温家宝急了:
在与空军商量后,“他决定:专机先起飞,随时联系武汉和南昌机场的塔台,临时决定降落地点。”李涛后来对媒体回忆。
当时,没有人知道飞机能降落到什么地方。在飞机上,温家宝立下誓言:“湖南的灾害不解除,我就不回北京”。
2月5日,温家宝的专机抵达贵阳。一下飞机,温家宝就乘车赶往一处位于山顶的110千伏输电线抢修现场。
在通向山顶的路口,一个工人怕有危险,着急地张着双臂试图阻拦,但看到总理坚决地走过来了,也只好放弃。这段二十多米的山路,坡度超过60度,路很窄,且地面湿滑,没有支撑。总理在艰难地攀爬着,警卫们紧张地扶着他的胳膊。直到迎面遇上峭壁,再也无路可走。总理只好停下来,仰着脸,使劲向上面挥着手。
温家宝能吃苦,跟他在祁连山的锻炼不无关系。在祁连山考察地质期间,温家宝有过多次遇险经历。
“一次在祁连山主峰,那一夜大暴雨,逼得我们半夜搬家三次,大家总是先抢资料,后搬帐篷,然后再搬自己的行李。第二天一看,沟里大水冲下来的滚石比人还高,连骆驼都砸死了。还有一次过疏勒河,河中间水流湍急,我死死地抱住牦牛的脖子,整个身子都浸在水里,就这样过来了。”温家宝在一次公开演讲时回忆。
沉思
在公众面前,温家宝说话慢条斯理,鲜有发怒的时候。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倒是看到温家宝在非洲的一次发怒。“和非洲华人华侨见面的时候,温家宝批评了中资企业在非洲偷工减料的做法。”闾丘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温家宝的车爱“拐弯”,是他进中南海之后一直坚持的。当时在安徽省农经委的吴昭仁曾随温家宝考察安徽多次,他对《中国农民调查》作者回忆了一次温家宝下乡生气的细节:
有一次,还是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在阜南县调研。县里安排是看小陈庄,这是一个新建的村,两排楼房十分漂亮地拥路而立,中间的马路也修得很宽,看上去不仅富足,还透出几分气势。但是,温家宝下车后只看了一眼,就拒绝进村去看。
“不看,”温家宝不为所动,“要我看什么呢?无非就是几个有钱人,盖了几栋新楼房。”县里领导忙解释:“还有个座谈会……人已到齐了。”温家宝坚持说:“这个座谈会不参加。”
但温家宝也有力不从心,常常陷入沉思。
2008年的那次冰雪灾害中,姚大伟曾看到温家宝独自沉思的一幕:
晚上下了飞机,乘车去武汉火车站,火车还没到位,总理就在车站贵宾室等着。贵宾室很大,屋顶也高,没有暖气。总理穿着大衣,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沙发上,眼神里透着一丝焦急。
没有人知道,镜头前温和感性的温家宝,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2006年,温家宝访欧前夕,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曾将类似的问题抛给温家宝:“你在晚上睡觉前最喜欢读什么书?掩卷之后,有哪些问题常使你难以入眠?”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困难。”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温家宝说,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用了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加以说明。
温家宝的确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书,“因为我相信‘以史为鉴’。”他说。
在所有中外历史书中,他顶推崇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天天放在床头,读了不下100遍”。他很喜欢其中这样一句话:“请看看那些所谓的伟大的人物,他们现在都到哪里去?都烟消云散了。”
这句话,他在很多场合说过,在面对纽约的华人华侨的时候,在面对CNN镜头的时候。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