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领域,集中资源,举国之力,可以做到很大的体量。但是由于缺少竞争,创新精神不足,发展难以持续。
中海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认为,全球能源在进行第三次转型,从以石油为主的高碳化石能源,向以天然气为桥梁的低碳多元的清洁能源转型,我们应该抓住这次历史机遇,顺势改革垄断的能源体制。
垄断模式有利有弊
《21世纪》:从全球范围来看,油气工业垄断似乎为一种常态,您如何看待中国油气行业的垄断性质?
陈卫东:由于石油在能源中的不可替代性,整个石油工业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就是从一种垄断形式到另一个垄断形式的过程。我发现,全世界好像没有其他行业是这样发展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石油工业的历史就是一部“垄断”历史:从家族垄断(洛克菲勒家族、诺贝尔家族)到卡特尔垄断(石油七姐妹)到国家集团垄断(欧佩克、IEA),以及许多非欧佩克的国家石油公司。回到中国的石油工业上,中国的石油行业也属于垄断行业,上下游批发零售高度一体化,其它的配套服务也不是社会化的。
《21世纪》:您如何看待这种国家垄断模式,这种模式有什么后果?
陈卫东:中国石油体制的形成有它的历史原因,因为我们在国家价值取向上一直追求的是国强,其中工业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就是国企的做大做强。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石油的发展模式,我认为,既有很强的优点,也有很明显的缺陷。
首先,我们的石油工业,在过去的三十年,乃至过去的六十年,能够很好地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第二,我们的石油工业,在国际上也具有了相当强的竞争力。根据美国能源资讯周刊统计,在全球50大石油公司里头,中石油、中石化排在前十,中海油也排到了前三十。现在中海油买了尼克森,排名又靠前了。简单来说,我们的石油工业已经拥有完整的体系,有了很大的体量,它的营业额、现金流、利润率,它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国际化指标已经具备相当的竞争力,经得起摔打了。
还有另外一个角度,我们要看到,它至少没有像绝大部分集权或者转型国家那样,寡头们通过垄断资源,创造出一些像俄罗斯霍多尔科夫斯基、阿布和专制国家的石油家族。我们也不像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他们在石油工业的上游非常薄弱。当今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有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那就是美国和中国。
《21世纪》: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在哪里?
陈卫东: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也十分明显。由于在国内几乎没有竞争,因此没有创新动力,导致创新能力不足效率不高,资产回报率和资本回报率均在持续下降,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回报率下降在明显加速。过去三桶油的营业收入增加很快,利润增加很多,主要原因是资源价格快速上涨,而不是经营效率的提高,这几年石油价格增长明显减缓,而成本增加明显增加,这种顶板持平地板上升的现象使得企业效益很快就降了下来。
再者,这种发展模式对利益相关者也是很不公平的。很简单,像新疆的资源税改革,就是为了调整一下央企与地方在资源收益分配上不均的问题。改按量计征为按价计征可以稍微缓和一些矛盾,但还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有石油勘探生产的地区与当地农民的矛盾也常有激化的事件,这也是因为油田的勘探开发没有照顾到农民的利益,他们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
从石油工业的整体利益分配来看,一部分是国家通过税收拿走了,还有一部分是继续扩大再生产,一部分通过分红股东拿走了,还有很大一块留在央企内部。名义上能源资源是国家的,属于全体人民,而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几年,有不少学者和机构的研究表明,社会公众从企业发展中获得的获益的确不多,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的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
顺势改革能源体制
《21世纪》: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个行业没有竞争。
陈卫东:不要说充分的竞争,甚至还说不上是基本的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而创新是当代能源行业最基本的发展动力。只靠简单扩张规模的发展肯定是走不远的。还有就是垄断的发展也必然导致对政府的制约,当它大到不能倒的时候,就开始在一定程度上“要挟”政府了,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就失去了独立性,有时候政策出台了,它也会想方设法不执行,而政府却无能为力。这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都反垄断的一个重要原因。
《21世纪》:您认为下一步,怎么改革?
陈卫东:不过,我认为,现在中国面临一个改革的历史机遇。全球能源在进行第三次转型,从以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向以天然气为桥梁的低碳多元的清洁能源转型。美国发生了页岩气革命,大大提高了天然气的供应,并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同时,风能、太阳能的发展也很迅猛,更为丰富多元的市场主体在参与。我们也在积极参与这一历史转型,并有望借助能源行业的这些新生力量撬动能源行业的整体改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