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 中新社资料图片
人物:吴海龙
身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 我们的交流,要注重内容和实效。首先要用人家听得懂的语言,第一能听得懂,第二能听得进去,第三能有一些共识。不能在交流过程中两张皮,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共鸣,也擦不出火花来。
“对外交流不能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共鸣,没有火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特命全权大使吴海龙日前接受南都专访,谈及中欧交往时批评部分外交活动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结果的现象。他还表示,作为外交官,不能情绪化,要理性看待问题。
关于中欧关系有些对外访问流于形式 比如我们一个团去了,关心的是能否见到驻地国总统、总理或者议长,哪怕是礼节性的一刻钟,如果见了,就觉得访问成功了;如果见不上,就觉得访问不成功。
南都:为增强互信,中欧之间的访问团交流团应该很多。
吴海龙:是的,但我们要提高对外交往的质量。现在是数量很多,人数很多,参加的活动也很多,但可能效果并不如预期那么好。
南都:怎么理解?
吴海龙:有时我们可能比较注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结果,交往流于形式。我在外面常驻了很多年,很有感触。比如我们一个团去了,关心的是能否见到驻地国总统、总理或者议长,哪怕是礼节性的一刻钟,如果见了,就觉得访问成功了;如果见不上,就觉得访问不成功。这就是注重形式。还有的访问团更多地注重级别和礼宾安排,安排得好,就觉得有面子,就比较满意。安排得不好,就觉得不太成功。
南都:这种现象普遍吗?
吴海龙:不是很普遍,但确实存在。
南都:也就是说有的对外交流团讲究排场?
吴海龙:有一些团出去非常注重友好交往,但这种友好交往一般是重复交往。我过去在布鲁塞尔,那有不少友好智库和人士,我们的团去了基本上是反复跟这些智库和人士搞座谈。其实要做的不光是跟这些人士交往。欧洲议会有700多名议员,我们的团应把重点放在这上面。但很多团不敢去,热点难点敏感问题不愿意触碰,友好交往流于一般形式,缺少针对性。
南都:你觉得怎么才能交流得更有实效?
吴海龙:我们的交流,要注重内容和实效。恐怕首先要用人家听得懂的语言,第一能听得懂,第二能听得进去,第三能有一些共识。通过这种交流,才能达到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增进共识的效果。不能在交流过程中两张皮,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共鸣,也擦不出火花来,互动也不够,这种交流效果上要打折扣。
关于个人风格外交官不能情绪化 作为外交官,即使是批评你,你要做的是用有说服力的语言和对方交流,说服他,让他认识到批评可能是片面的。如果他一骂你你就跳起来,关系肯定会很僵了。
南都:怎么把握对外交往中度的问题?
吴海龙:姿态还是容易把握的,关键是沉着冷静,不能情绪化,情绪化可能使容易的问题变得复杂,要理性看待问题。作为一名外交官,即使是批评你,你要做的是用有说服力的语言和对方交流,说服他,让他认识到批评可能是片面的。这样就不会把关系搞糟,搞僵了。如果他一骂你你就跳起来,关系肯定会很僵了。不能情绪化,要理性看待问题。
南都:太理性会不会让人觉得缺乏个性?
吴海龙:每个人的个性是不一样的。比如这次全国“两会”两个发言人,一个人大的,一个政协的,他们两个人的个性能感觉出是不一样的。傅莹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温和、有亲和力的,是柔中带刚的。吕新华是另一种风格。用不同的风格,表达自己的立场,因人而异,但殊途同归。
南都:您个人的风格更倾向于哪一种?
吴海龙:我当然有自己的风格,可能既不是吕新华也不是傅莹。(大笑)
南都:那是什么风格?
吴海龙:总体来讲是沉着、冷静、理智应对各种问题,包括各种批评。
南都:您怎么看待外交官的高调与低调?
吴海龙:外交官无论是高调低调,目的都是更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无论是作秀还是什么,目的都只有这一个。
采写:南都特派记者孙天明 王殿学 实习生 窦菲涛 发自北京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