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2003年7月10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深入汝南县宿鸭湖水库附近被洪水围困的村庄,看望受灾群众。史家民 摄
“别看他平日里儒雅谦和,关键时刻,他会施展‘铁腕"
与李克强曾经共事的干部回忆,多数时候,他很随和,没有一点架子。
李克强对自己的衣食常常不太在意。在河南时,有位干部发现,他穿的羊绒衫胳膊肘处磨烂了,露出了里面的衬衣。另一次,他的手表坏了,要换个新的,但安排的“预算”不超过200元。而在辽宁时,一位工作人员发现他的腰带都卷边了。
河南的很多干部群众至今还记得他衬衣领子洗得发毛了、皮鞋开口了还在田里蹚来蹚去的情景。
作为上级,李克强总是平等地跟下级交换意见。辽宁一位干部说,他有口头语,“你觉得怎么样”,“你看行不行?”他从不将自己的思路强加于人,而是通过自己的详细阐述让大家形成共识。
河南一位干部甚至觉得,“敢于在他面前表达不同的意见的人,他反而更喜欢”。他还记得,有一次出国考察,李克强想吃西餐,但其他人希望吃中餐,于是大家投票表决。结果多数人选择中餐,而身为省委书记的李克强也只能 “服从多数”。
但在另一些问题上,他却毫不通融。据说,他在主政河南时曾一再声明,凡是打着他旗号的都不是他亲属。
郑州市官场大多知道,李克强在河南这么多年,各级官员从来没能成功地请他出来吃顿饭。有一次,一位官员去他住处汇报工作,正巧碰上他跟秘书正忙着收拾行李,一问才知道,他的父亲去世了,他要赶回安徽老家奔丧。李克强当场跟这位官员“约法三章”:这个消息不能告诉任何人;什么东西都不能送;谁都不能去追悼现场。
至于干部提拔问题,官员们说,“跑官也没用,踏实工作才有机会提拔。”
相比于生活中的随和,在重大决策时,李克强往往坚定不移。从主政河南,到主政辽宁,再到进入中央,他的思路不止一次面临反对的声音:农业大省该不该将工业化排首位?一个还没有走出老工业衰颓困境的省份要不要投入那么多钱去搞棚改?控制艾滋病疫情,有没有必要投入那么多人力财力?……
但几乎所有与他共事过的人都知道,只要是他看准的事,一定会坚定不移、不遗余力地往前推进。
另一位河南官员则回忆说:“别看他平日里儒雅谦和,关键时刻,他会施展‘铁腕’。”2003年,黄河兰考段决堤,时任省委书记的李克强从北京紧急赶回河南,到现场发现情势严重后,他当机立断,重新任命抢险总指挥,同时紧急协调部队参与救灾。
现场工作人员回忆,当时,现场真是千军万马,有军队、公安、消防,还有地方民兵,协调起来十分复杂,但李克强的决策始终当机立断、条理清晰。
一位参与抢险的官员记得,一开始,现场运来一些堵决口的麻袋,质量不合格,往决口一倒,袋子就烂了,根本堵不住。他马上给李克强打电话汇报说,有人在“发国难财”。
李克强“非常震怒”。他立刻通知政法委书记、省纪委书记连夜赶到,通宵研究问题,第二天就拿出了处理意见,对违法违纪的干部现场作出处理。
这位官员透露,那次黄河决堤抢险,共有20多名干部被现场处理。李克强甚至专门派出一位组织部副部长、一位纪委副书记、一位政法委副书记驻守现场,“谁该处理?谁该提拔?现场拿出意见”。
他事后回忆说,时年48岁的李克强所表现出的应急能力和掌控能力,“给整个河南官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克强为人宽厚,但行事毫不含糊,大刀阔斧;他随和,却意志坚定;他低调,大学同学陶景洲曾注意到一个细节,大学时拍集体照,李克强几乎总是站在后面,或者站在最边上。但正如他的另一个同学何勤华所言:“他外表温和中庸,但内心有一番雄心壮志。”
眼下,57岁的李克强站到了中国这艘经济巨轮的舵盘前,目光坚毅。几个月前,他为十八大所作的辅导报告的声音仿佛重新回响在国人耳边:“发展必须转变,转变必须改革,改革未有穷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