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记者 龙金光 综合报道
中俄能源合作再现新高潮。3月13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米勒一行来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访问。双方同意深化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就推进中俄天然气东线和西线合作项目达成广泛共识,其中,提出通过东线每年向中方供应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这之前十天,俄罗斯总统能源委员会秘书长、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谢钦,俄罗斯副总理、中俄能源合作委员会俄方主席德沃尔科维奇,先后到访中国,邀请中国“三桶油”参加北极圈和部分海上上游项目合作。
我国新增1500万吨原油贸易
毗邻的中俄两国在能源方面高度互补,一方是石油天然气的资源大国,一方是经济快速崛起的能源需求大国,但过去20多年两国能源资源合作“只开花,难结果”。
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将访问俄罗斯的消息对外公开,有关中俄能源合作将掀高潮的讨论,此起彼伏。
据俄罗斯《政权》杂志透露称,根据前期谈判结果,中俄两国可能会签署对我国供油量增加1倍的相关文件,即从目前的每年1500万吨增至3000万吨。不过,双方企业仍在讨论确切数量,而文件形式和具体规模一样,只有在即将签署时才会被获悉。
据悉,新增1500万吨原油,从2014年开始,将有部分额外原油(最高为900万吨)经由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通过科济米诺港对我国供应,但准确数字将取决于管道运力的扩充进度。此外,中俄两方还在谈判建设起点位于斯科沃罗季诺的管道二期工程。但目前这仅为谈判意向。增加供应计划的第二部分为通过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之间的交换机制,取道哈萨克斯坦向我国额外供油700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中俄两方谈判的内容中,还有一部分重要内容,即允许中国国有企业参与俄罗斯巴伦支海和伯朝拉海大陆架的开发。俄石油拥有该地区7个块区的开发许可证。中国企业拥有丰富的海上石油开采经验(但并非在北极地区),而俄罗斯石油公司已同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意大利埃尼集团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类似协议。
记住“在商言商”的准则
对于上述合作内容,中俄不断释放出信号。譬如,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谢钦在今年2月来中国的意图,有消息称是寻求贷款及邀请中国“三桶油”参加北极圈和部分海上上游项目合作;而俄副总理则带来了承诺,通过东线向中方每年供气380亿立方米。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也加强了对华业务。阿列克谢·米勒(Aleksey Miller)于3月13日访问北京,并与中石油领导人达成加快谈判的共识,以期在今年年底签署建设年输送能力达到300亿立方米的俄中天然气管道文件。
在全球资源供需将长期偏紧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12年已达58%;从2006年开始进口天然气,七年后,中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也上升至29%。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表示,到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有可能突破70%,天然气进口量也可能达到1500亿立方米,而未来国际能源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对中国能源外交提出了新要求。
如,中国能源进口通道安全面临着新挑战。中国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一线海运,8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38%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是世界最繁忙的海上运输咽喉之一,运输能力几近饱和,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将对中国海上石油进口通道安全产生巨大的挑战。
不过,对于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直言,过去在其他国家地区行得通的招数,在俄罗斯却未必适用,许多人经历过中俄能源合作过程中的兴奋、无奈与失望,对俄合作需要更多的冷静和务实。
他列举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个案例,收购俄罗斯总价值约为1000多万美元的一个油服公司,两方已经签了合同,通过了俄反垄断委员会审批,中方进驻了管理人员,甚至筹备好了交割接管仪式,最终,被俄罗斯无任何理由拒绝,对方没有进一步说明不同意被收购的原因。
对此,陈卫东表示,我们要记住“没有免费的午餐”和“在商言商”的准则。如今传统能源不再稀缺,供给制约并非来自资源瓶颈,而是投资、制度准入与基础设施,主动权正由资源方转向消费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