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夜今晨,郎永淳主持的央视特别节目中,用近30分钟的时间回顾了俄罗斯经典电影和经典歌曲,解说词这样写到:当这些经典老歌响起时,唱歌的人都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是的,俄罗斯文化精神深深烙印在了中国人的脑海里。
除了俄罗斯经典歌曲和经典电影外,俄罗斯文学对中国读者也影响深远,那个年代的很多读者,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为榜样,无怨无悔地为祖国做出奉献和牺牲。
此外,高尔基的《海燕》《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契诃夫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以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诸多名著,都深受国人宠爱。(成风)
俄罗斯经典歌曲
《喀秋莎》是最早传入我国的俄罗斯经典歌曲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那些熟悉的旋律响起时,相信很多观众会跟着一起哼唱,那些白发苍苍的奶奶,可能会再次响起,半个世纪前,梳着大辫子、穿着布拉吉的样子,而那些年过古稀的爷爷,也可能会想起穿着白衬衣,在篝火前跳着集体舞的火红青春。
《喀秋莎》是最早传入我国的俄罗斯经典歌曲,描写了一位姑娘对自己参军入伍、保卫祖国的心上人的思念。其情景与我们熟悉的《九九艳阳天》相似。这首歌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1941年,卫国战争打响后,在战场上传唱开来,鼓舞着苏军的士气。当时,军队装备了一种新式武器,它可以一次齐射多枚火箭弹,士兵非常喜爱这种新式武器,且当时每辆火箭弹车身上都打有“K”字的标记,并亲切地称呼它为“喀秋莎”。在战后,俄罗斯政府为纪念这首歌曲为国民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还专门为它建造了一座纪念馆。无论在音乐史还是战争史上,《喀秋莎》都是一段传奇。
和《喀秋莎》不同,传入中国的其他很多俄罗斯经典歌曲都诞生在和平年代。比如《红莓花儿开》出自影片《幸福生活》,讲述集体农庄里青年人的生活。歌曲《山楂树》创作于1953年,描写了工厂青年的生活场景。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出自1956年的纪录电影《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而这些歌曲中都无一例外地描述了青年人的爱情。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年轻人,很多都是哼唱着这些歌开始了自己最美好的初恋。《三套车》让两个都经历了苦难的民族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共青团员之歌》也激励两国青年用火红的青春保卫国家、建设国家。在林海雪原的篝火旁、在钢花飞溅的炉火前,在白桦树下,在战天斗地的劳动中,这些优美的歌声伴随着一代中国人用火红的青春创造着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爱情。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无论是在歌厅的卡拉OK,还是在公园的合唱,无论是老同学的聚会,还是五月的红歌赛,当这些经典老歌响起时,唱歌的人都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俄罗斯经典电影
看了《普通一兵》 黄继光像马特洛索夫一样扑向了敌堡
1949年5月的中国,有一部电影在学校、工厂陆续上映,观众都觉得很新鲜,因为电影里都是外国人,却说着一口中国话:“不是的,打仗是个工作,是算术,是科学……”在那之前,观众要看懂外国电影,只能借助故事说明书、幻灯小字幕或由电影院派人现场同声解说。这部名为《普通一兵》的俄罗斯经典电影,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它讲述的是近卫军战士马特洛索夫的英雄事迹,为了让电影中的人说上中国话,当时的东北电影制片厂花了整整8个月的时间进行译制。因为配音演员太少了,导演还把附近村里的村长找来给电影配音。所以影片中红军战士的中国话带有一点东北味儿:“在我决定入党的那天晚上,我想了一夜,整整一夜……就这样,可别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啊!”实际上,这部影片给人不仅是风趣幽默的对白,还有主人公敢于牺牲的精神。1951年,《普通一兵》在抗美援朝上甘岭的坑道里播放,年轻的志愿军战士黄继光看到了这部影片,第二年,他也像马特洛索夫一样扑向了敌堡。
一部电影能影响一代人,在俄罗斯经典电影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挺起来胸膛向前走/天空,树木和沙洲/崎岖的道路/喂,让我们紧紧地拉着手……”这是《乡村女教师》中反复出现的一首诗歌,上世纪70年代,这部电影在中国的年轻人中风靡一时。一位乡村女教师把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这样的经历感动了很多人。类似的电影还有很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童年》《夏伯阳》……这些影片主人公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仰和自我牺牲的价值观都深深影响了当时的观众。从1949年到1965年,在中国播放的俄罗斯经典电影《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等,很多观众翻来覆去看了一场又一场。里面的经典台词也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会有的,都会有的,面包会有的……”小到一句口头禅,一条布拉吉,大到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这些经典电影给当时的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人回味无穷。
成都商报记者谢礼恒 据央视节目整理
被遗忘的俄罗斯翻译家
他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带到中国
提起薛范(下图),绝大多数人都很陌生;而提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三套车》《山楂树》等俄罗斯歌曲,观众又很熟悉。这些经典歌曲经过薛范翻译,流传到中国,并影响了好几代人。
薛老在一次采访中强调:现在人们还喜欢唱俄罗斯经典歌曲绝不是怀旧,只不过是它承载了一代人那难忘的岁月,许多观众对我说,我们是听着你配译的歌曲长大的,有位观众说,这些歌曲是他和对象谈恋爱的时候的暗号。这些歌曲表现的人文精神,它对人性、社会、集体、世界的关怀,散发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在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社会,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振兴是需要提升精神力量的。那些歌曲最能打动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歌颂普通人对生活、爱情和理想的追求,真实的把艺术和人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所以说,《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歌曲在现在还有着现实意义。(沈杰)
曹靖华(1897—1987)。译有契诃夫《三姐妹》《蠢货》,绥拉菲摩维奇《铁流》,肖洛霍夫的《死敌》,高尔基《一月九日》等。
丽尼(1909~1968年)。译有屠格涅夫《前夜》《贵族之家》,高尔基《天堂的生活》等。
冯岳麟(1914-)。译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少年》等。
汝龙(1916-1991)。译有高尔基《人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等许多作品,其中尤以翻译契诃夫小说(《契诃夫小说选集》一至二十七册)享有盛誉。
高莽(1926-),笔名乌兰汗。译有普希金(抒情诗)、叶赛宁(组诗)等。
黄树南 2009年病逝。译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作品,以及难度很大的《列宁文稿》《苏联历史百科全书》等学术著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