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谈城镇化:需从“排斥性”变“包容性”
原标题 [胡鞍钢:把“排斥性”的城镇化变为“包容性”的城镇化]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在今天上午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经济峰会上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城镇化将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动力,但需要注意要把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篱笆"拆掉,把"排斥性"的城镇化变为"包容性"的城镇化,然后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全覆盖,这样就会由不完全城镇化转变为完全城镇化。
胡鞍钢表示,过去,工业化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并由工业化来带动城镇化发展,但未来20年,城镇化将变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大动力,以此带动工业化发展。他表示,与过去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并不相同,当前应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工业化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未来城镇化将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动力。"
胡鞍钢进一步表示,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约有1.7亿人,但去年已经突破了7.1亿人,每年还会有1000多万的增长规模介入。
他表示,7.1亿人里面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属于非户籍人口,这些人口需要转化为市民。另外,还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属于非正规就业,主要包括私营企业(不包括大规模的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夫妻店)、未被统计的人口(农民工)等,这些人口既没有户籍保障,也不享受市民该有的社会保障。
在胡鞍钢看来,城镇化过程中应该防止出现城市出现了"二元结构",不仅包括户籍与非户籍,还包括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二元化。在正规就业的职工中,包括国有企业职工、集体企业职工、外资企业的职工、股份公司的职工等,都需要享受社会保障,甚至是户籍制度的保障。
对此,胡鞍钢建议到,当前城镇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城市中的"二元"变成"一元",让有户籍的和非户籍的都变成平等市民,让非正规职工变成正规职工,而且要注意让"一元化"市民充分享受到就业、社会保障权利。
"所以我们现在不是要搞城镇化,而是要把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篱笆"拆掉,把"排斥性"的城镇化变为"包容性"的城镇化,然后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全覆盖,这样就会由不完全的城镇化转变为完全城镇化。"胡鞍钢如是说。
最后,胡鞍钢坦言,新型城镇化推进的任务比较重,还会遇到很多难点,国家已经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 (记者 段丹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