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获地方立法权东莞争批“较大的市”
东莞市市长袁宝成:
放弃制造业就没有未来
东莞必须差异化生存,决不能放弃制造业,至少未来5~10年,放弃制造业就没有未来。——东莞市市长袁宝成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芳 邹锡兰 侯隽︱北京、广东报道
2013年2月4日—24日,一条时长15秒,包含可园景区、篮球赛事、知名企业家等“东莞元素”的城市形象宣传短片,在武广高铁沿线的广州南站、长沙南站和武汉高铁站广场以及多家电影院线放映。这一“很有诗情画意”、“很有国际大都市范儿”的广告短片在北京、广州50个影院的大银幕上播出,引起热议。
舆论认为,这是东莞要为自己正名了。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东莞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最典型的缩影,它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财富积累,成为著名的“世界工厂”——而一定程度上,这是粗放发展的代名词。如今,东莞要告别过去,摆脱困局,进入改革深水区,寻求从经济到社会的双重转型升级。
东莞市市长袁宝成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要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攻坚克难,在转型升级上杀出一条新的血路。
争“较大的市”为获地方立法权
“较大的市”是我国一种特殊的政区级别,根据我国《立法法》规定: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目前,东莞与温州、常州、佛山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二、三线城市都在积极争取和要求批准成为“较大的市”。
《中国经济周刊》:东莞正在积极申请“较大的市”,为什么要申请“较大的市”,目前进展如何?
袁宝成:成为“较大的市”,就能获得地方立法权,从而解决社会管理创新和经济转型发展遇到的法制障碍。在国家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东莞不少问题难以解决,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东莞的城镇结构很特殊,市直接管镇,中间不设县区,在全国,像东莞这样的城市只有三个(另外两个是中山市和三沙市)。这是一个典型的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倒挂的城市。东莞实际人口超过1000万,其中有640万是非户籍人口。我们不断强调要做“较大的市”,是希望根据东莞的行政架构特点、人口结构,能够享有立法权,将城市管理得更好,让老百姓更加满意。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一个外来人口户籍倒挂的城市,东莞面临哪些管理压力?
袁宝成:仅以教育为例,如果按照现有的公办学校的配置标准,我们光建学校就要花200多亿元,东莞一时是接纳不了的。因此,未来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经济压力大,社会管理压力也很大。但我们还是下了很大力气,现在非户籍人口在东莞就学的人数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第一名深圳,超过了北上广。
我们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各险种参保累计达到2000万人次,他们逐步享受到了与户籍人口基本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下一阶段,东莞将继续深化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融入东莞的制度设计,拓展积分制入学入户等公共服务模式,健全与之相协调的社保、教育、住房、医疗等配套政策,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10年内东莞不会放弃制造业
长期以来,东莞给外界的印象是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但是从来不成问题的GDP,也在2007年出现增速下滑。加上近年来外贸行业不景气,东莞又和“民工荒”、“电荒”、“企业外迁”等字眼纠结在一起。
《中国经济周刊》:许多人都在质疑东莞的黄金制造期还有多久,您怎么看?
袁宝成:与广州、深圳不同,制造业是东莞的根,东莞绝对不能放弃制造业,还要做大做强制造业。东莞的制造业企业从前年的11万家增加到去年的13万家,我自己看了都特别高兴。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GDP的三驾马车,去年,我们的出口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将近9个点,消费增加了10%,三驾马车都比较稳健。虽然制造业在逐步转移,但目前来看,大部分转移并不理想,并且实现转移起码要5~10年。
我是一个产业论者,但我反对为GDP而GDP,反对增加不必要的投入。竞争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产业结构。东莞实际上是在转变经济结构中促进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也在经济发展当中调整产业结构,这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经济周刊》: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先后成为广东发展大战略的重要棋子,东莞怎样在珠三角中找到定位?东莞打算如何应对当前的困局?
袁宝成:南沙、前海、横琴是广东未来的三面大旗,我们很羡慕。作为全省一盘棋,他们发展了,肯定对东莞有好处。南沙对面过桥就是东莞虎门,前海到东莞长安只有20分钟,去横琴开车也就一个多小时,人家吃肉我们起码有汤喝,东莞肯定能攀上这三个“高枝”来谋划自己的发展。在前海边,我们准备了20平方公里的填海区,将来有20平方公里干干净净的土地摆在前海对面,相信对东莞的发展会有带动作用。
未来城市的发展绝对需要差异化。广州是省会,深圳、珠海是特区,东莞必须差异化生存,决不能放弃制造业,至少未来5~10年,放弃制造业就没有未来。同时还要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
东莞不需要“正名”
《中国经济周刊》:年初在各大院线播出的东莞城市宣传片引起了广泛关注,东莞是不是在有意摘掉所谓的“魔都”、“性都”、“血汗工厂”的帽子?
袁宝成:那些名字确实不好听,在城市发展当中,东莞曾经有一些黄赌毒现象,很多城市都曾经有过。作为政府,我们从来没有认为要依靠这些来发展城市,我心目当中不存在这些名字,东莞也不需要用新的名字去取代,东莞就是东莞,东莞就是一个厚德、务实、包容、开放的城市。宣传片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合资和本土企业家作为主角,表明东莞不但是对外开放、对内开放,还是对自己开放,宣传的目的就是让社会更加了解东莞。
《中国经济周刊》:那么如何协调制造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袁宝成: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曾经是一对矛盾。东莞发展掘的第一桶金就是大量港资企业过来,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河流的污染、各个地区的土地污染也都来了。现在地方政府对每年新批的企业要求很严格,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不批,并加大力度治理、改善河流环境。现在产业结构越来越好,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东莞有16个森林公园,我利用休息时间基本都走完了,很漂亮。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很多人认为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东莞将何去何从?
袁宝成:今年东莞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句话,“改革就是要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应该以改革和实干来实现东莞梦和中国梦。东莞的历史一直就是靠改革出成果。从感情上来说,改革的确比较困难,要将用惯了的、用得很舒服的权力拿出来,实事求是地说,很多人会不愿意。但如果大家都认为这个权力制约并最终影响了城市的发展,综合比较,改革后的总体利益要大于原来,那就得强有力地去推动,最终达到改革目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