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颠覆前世“渔村”圆梦两代人
2013年03月28日21: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颠覆前世“渔村”圆梦两代人]
中新网舟山3月28日电(记者 江耘 吴佳蔚)“路宽了,楼高了,车多了,环境也美了。”面对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浙江舟山市外事办党委书记李松健发出这样的感慨。
27日,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动员大会正式拉开序幕。作为一名“老舟山”,李松健的心情激动不已。在他看来,新区的落成将是舟山发展史上最气势磅礴的一笔。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成为中国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新区后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而伴随群岛新区这个新名词的出现,也意味着舟山的建设与发展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
采访中,李松健向记者描述了一段家乡的前世今生。据他介绍,改革开放以后,浙江各地掀起了一股发展热潮,舟山亦不例外。不过,由于受海岛式的地域环境所限,“那时的舟山就像个"大渔村",渔业可以说是当地居民唯一的经济来源。
上世纪90年代初,李松健从部队退伍回到老家,进入当地政府部门工作。回忆起那个物质匮乏的艰苦岁月,他笑称是打上舟山烙印的“中国老派生活”,“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凡是能想到的大物件那时候全没有,非要说上一个的话,只有渔船了。”
时过境迁,如今的“大渔村”放眼望去,星级酒店、大型百货、商务写字楼等一系列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无一不彰显着城市化建设的突飞猛进。2009年,舟山跨海大桥正式通车,至此,这座四面环海的群岛城市终于接上了“地气”,与上海、杭州两地形成3小时经济圈,彻底解决了当地民众出岛难的一块心病。
李松健所提到的“大物件”渔船,更是成为占舟山新区工业制造近50%的龙头产业。船舶工业的异军突起,基本形成了集船舶设计、制造、修理、船用配套产品制造和船用商品交易于一体的产业体系。目前,新区造船能力超过1000万载重吨,有3家船舶企业跻身全球造船业30强。
近几年,原本以打渔为生的舟山沿海村民开始搞起了水产养殖和“渔家乐”。2012年,新区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771万人次,海水产品总产量超过120万吨,是全国的十分之一。
和李松建一样,今年24岁的朱宇凡也是土生土长的舟山人,刚刚大学毕业的他更关注时下的就业形势。
朱宇凡坦言,对于是否回家就业曾有过不小的挣扎。“我很多同学都选择去外地的大城市求职,选择留在家乡发展的没几个。”他认为,舟山正处于被上海、杭州、宁波等周边发达城市包围的境地,相较之下其本身各方面实力不足,人才外流在所难免。
据悉,随着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一批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新兴产业正逐渐崭露头角。然而,产业的发展和人才的滞后成了当前舟山不容忽视的矛盾,尤其像港口物流、临港化工等海洋经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处于严重缺乏态势。
尽管如此,朱宇凡还是留在了家乡工作,并把这看成“潜力股投资”。他坚信,作为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新区的开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新区海洋产业集聚岛、国际物流枢纽岛、对外开放门户岛、国际生态休闲岛已初具成效,秉持着舟山人“靠海吃海”的传统智慧,实现萦绕几代人的“舟山梦”不再遥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