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担任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邓惠琼每天的日程都很紧张。
自进入2013年以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步入快速扩张期。在提高日均门诊量和病床开放数量的同时,新的科室如肿瘤中心也不断增加。从部门医生聘用,到医疗器械采购,每一样都需要作为医院大管家的她来考虑和协调。
从业30多年,邓惠琼拥有接生上千名婴儿零差错的执业经历,也曾经担任香港大学医学院和香港医学专科学院的院长。丰富的从业经历,以及来自香港大学医学院的支持,让她相信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能够为病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
由于港大深圳医院的特殊身份和模式带来的诸多关注,有时候也会让她感觉困扰,她要不断的通过交流,来回应那些关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种种猜想。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邓惠琼就医院的收费标准、药品采购、内地医生与香港医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医院的治理结构等问题,一一作出了回应。
诊疗费用:“小打包”锁定总价
《21世纪》:外界现在都很关心港大深圳医院的住院费到底是什么标准,是否与其他的公立医院完全一致?
邓惠琼:我们的收费标准是跟社保绑定在一起的,有收费规范,一般病人就诊需要用社保。在住院这块,我们希望有一个“小打包”,比如说病床、氧气,还有其他小的东西,费用都加在一起,算总的打包费用就行。每一个小项目都去收钱,繁琐复杂。最重要的是,对医院的人员来讲,他们的工作不应该是去收费,而是照顾病人。
实行“小打包”后,病人明确知道住病床需要多少钱。但“小打包”不是按病种收费,而是按普通病床。病人住院,最基本的需要是确定的,如果有“小打包”,他就知道会花多少钱。具体“小打包”是多少钱现在还没确定,需要到发改局和物价局去批复。
《21世纪》:这种“小打包”的模式与香港的公立医院模式相同吗?
邓惠琼:一样的。香港的公立医院住院一天是多少钱,所有的费用都包括进去。香港普通的床位价钱是确定的,包括的项目比如输血等,再不需要另外付钱。
但与手术费用是分开的,我们的手术费也是按照标准来确定的。当然,病人住房也会另外需要自费的服务,那就是“特需服务”,跟“小打包”的概念不同。
《21世纪》:这个方案已经上报到哪个部门,大概什么时候能批下来?
邓惠琼:我们先是报到卫生人口计生委去,批复之后是社保局。现在深圳成立了医管局,那就是它来管,然后才可以到其他的政府部门去申请。现在住院诊疗的标准还是跟其他公立医院一致。
医生招聘:以岗位定薪酬
《21世纪》:你之前感叹的医疗器械采购报批流程太长的情况,现在有没有进展?
邓惠琼:刚成立的医管中心罗主任很支持我们的工作,对于一些很重要的器械,他们会为我们开绿色通道,尽快解决急需器械,这个量很少。
《21世纪》:我知道医院这一段时间来一直在招聘内地医生,我们怎么处理内地医生和香港医生的“混编”,还有“同工不同酬”的问题?
邓惠琼:其实香港过来的医生与内地招聘来的,并不是“同工不同酬”,而是“不同工”。比如我是院长,与副院长的工作就不同,薪酬自然也不同。
从香港过来的医生都是行业里最顶级的,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经验,过来做管理和医生培训的,与现在内地招聘的医生并不同工。现在医院的医生评价有12个不同的层级,从香港过来的都是最高层的,他们就是主管医生。
如果一个内地医生的能力、经验都很好,是可以达到我们确定的最高层级的。如果内地医生的能力很高,可以最顶级的薪酬聘请他。
《21世纪》:香港来的医生在医院会占有多大比例?
邓惠琼:从香港过来的医生需要拿这边的行医牌照,已经有165个人,但他们不是全职的,我们计划最后从香港全职到这里来的不超过40个。
治理结构:董事会是老板
《21世纪》: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是香港大学的附属医院,但资金又是深圳市提供的,那我们的管理团队最终向谁负责?
邓惠琼:我们医生的最高管理机构是董事会,董事会下面设有法人,就是院长,院长之下设立有不同的部门来管理。董事会就是我的老板。我需要做哪些事,每年的钱怎么用,这些要先做预算,由董事会通过才行。
比如我们需要聘用多少人员,需要编办给数目。它只管给我们人员数目,不管当中有多少个医生、多少个护士,而最后是要董事会来批准的。
《21世纪》:既然是董事会最终拍板,那管理层的薪酬是由董事会决定的吗?
邓惠琼:关于薪酬等方面的确定是这样的。在董事会的管理机构以下,设有12个专门的委员会,其中有一个叫“岗位与薪酬审核委员会”,多少个岗位,每个岗位确定什么样的薪酬,需要委员会来确定,这就不是我说了算的。
现在医院里面大部分的管理层都是香港大学过来的,但在“岗位与薪酬审核委员会”中也有医院以外的人士担任委员,委员会就负责确定岗位和薪酬,当然也要董事会同意。
《21世纪》: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之所以受到这么多的关注,很大原因是因为人们把它看作成一个医改的标杆,您对于这点怎么看?
邓惠琼:我们当然希望医院所做的事情对医改有帮助,但我们最希望的是用最高素质的医疗来服务深圳市民,甚至是全中国的市民,也包括香港。
医院刚开始成立,一定有它的成长过程,在香港一家公立医院正常运营一般需要18个月,我们真正的运行只有3个月。在改革的时候是有困难的,我们在香港的经验在这里都不同,我不是说香港的就是最好的,但确实有水土不服的地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