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做100万手工包子吸引四方食客
蔡甸,曾有这样一首歌谣:“大集的包子,蔡甸的藕,漂亮的姑娘索河有。”
大集的包子,指的就是大集咸味绿豆包。大集正街财神殿巷13号,嫂子陈金兰、弟弟冯啟彪、弟媳陈金玉3人是冯家绿豆包的第五代传人。他们依祖传技艺,靠3人的双手,一年做出100万个咸味绿豆包子,远近乡亲多为“老冯家包子铺”的忠实食客。
五代人接力做包子150年
已移居美国的张女士,回到马鞍山的老家祭祖,昨日一大早她就带着先生和孩子,赶到大集正街,找到冯家包子摊点,买了200多个包子。她说常常在梦里回到蔡甸,回味父亲在大集为她买回的绿豆包子。
“在国外生活,一晃过去了20多年,但绿豆包子的滋味一直难忘,这次回家要好好品尝一下”。
80岁的陈金兰,边麻利包着包子边说,“我们祖上清朝咸丰年间就在大集这块地方做绿豆包,到现在有150多年了。我17岁嫁到冯家时,跟着胡子长到胸前的公公学包绿豆包,已包了63年的包子。”
在陈金兰的记忆里,建国初期嫁到冯家时,家里人是为农村合作社包绿豆包,那时公公对她这位学徒工要求很严,告诉她冯家的绿豆包子 “招牌”,不能在合作社里倒下。后来合作社解散了,冯家绿豆包主要包给自己吃,剩余的就偷偷拿到附近村子里卖,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冯家后人才再次把绿豆包当成一门生意进行经营。
绿豆包配料制作有讲究
冯家的绿豆包在配料及制作上有其独特性,用陈金兰话说,“那是很有讲究的。”
选老面加温水糅和,加入发料后将面团放在盆中发酵。面发好后,稍加食碱压酸,再重新揉搓好后待用。同时,选上好的绿豆洗净、煮熟、过滤后,加入熟油、食盐、香葱、生姜末等拌匀,这样就可以包制了。包制时,面皮要薄,豆馅要实,包成圆形压扁后,上笼蒸熟,再冷却。包子冷后,再放入滚开的油锅中炸,浮出油面,外表成金黄色后,就可出锅入口。表面上看是冷的,吃进嘴里才觉得烫口。绿豆包子酥松焦脆的口感、清香油润的味道,使之成为大集这块方圆几十里地面乡邻们食之不腻的美食。
冯啟彪说,冯家的绿豆包子虽是祖传,但不分男女,嫂子与老婆进了冯家的门,都学会了,目前儿媳妇也在跟着学。在蔡甸开公交车的儿子从小就是包绿豆包子的好手,现在下班回家会跟着打下手。
百万只包子一年纯利5万元
冯家在大集老街的绿豆包铺面,全年无休,天天开张,这里的人家遇到红白喜事或逢年过节,都会到他家提前打招呼,预定几百个包子。
每天凌晨4时,冯啟彪会准时起床,到大集菜场的铺面里生炉子,准备炸锅,所有的包子都是现炸现卖。“早上卖完包子后,休息一会儿,就得准备发面,用带壳的绿豆和姜一起磨碎做成馅,然后把所有的包子都蒸好。其实包子都是前一天做好,早上用油现炸。这样的包子吃起来,馅比较酥软,略带咸味,又很香,口感相当特别。”
冯家人说,做包子挣不了多少钱,每个包子卖4角钱,全家人辛辛苦苦做一年,大概净挣5万元左右。(记者朱波)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