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4月6日专电
题:公交候车凳不足20厘米高你愿坐吗便民设施岂能如此“坑人”?
新华社记者 卢羡婷
“一张公交候车长凳,高不足20厘米,真不知道是让人坐的,还是绊人脚的,这样的凳子还不如不建。”近日,广西南宁市民抱怨公交候车凳太矮,原本为民服务的公共设施不便民,是建设之初的“应付了事”,还是后期管理的“不闻不问”?
公交候车凳太矮“坐着像蹲着” “龟背、油条、光棍……”,提起南宁市公交站的候车凳,许多市民会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它们五花八门的造型。然而,凳面形状“雷人”也就罢了,如果凳子高度只有十几厘米,大多数人宁可站着,也不愿坐这样的凳子。
“凳矮矮”被网民曝光后,记者沿着南宁市民族大道查看,从竹溪立交到埌东站发现多处低于正常高度的公交站候车凳,可谓“没有最矮,只有更矮”。在埌东站的公交候车亭里,记者用随身携带的32开笔记本的长边与候车凳高对比,发现所有凳子都不如笔记本高。
这些候车凳就是市民所说的“油条”,由两条直径不足十厘米的不锈钢管并排组成,由于凳子太矮,许多候车的市民踩踏在凳子上,凳面很脏且凹凸不平,损坏严重。
“凳子太低了,坐在上面就像蹲着,弯着腰也难受,所以很多人宁可站着也不坐,这样的矮凳只能看,不能坐。”一位候车的市民说。更有市民表示不知道这是候车凳,以为是提醒大家注意来往车辆的“安全杆”,有人甚至表示经常被“凳矮矮”绊倒。
公交候车凳本该为市民提供服务,到头来竟成了“摆设”“绊脚石”,失去了“便民”的意义,这样的矮凳为什么会存在?是设计之初有失考量,还是后期被改造所致?南宁市交通部门回应称,是路面改造抬高导致候车凳变矮。
南宁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公交科科长姚奇峰解释说,公交候车凳新建时基本上在40厘米至60厘米之间,每次道路改造都会将路面抬高10厘米至15厘米,有些路段路面改造时同步拔高人行道上的路沿石,这才导致部分公交候车凳的高度变得越来越低。
便民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为何陷入盲区? “大部分道路在改造之前,有关部门没有通知我们去参加规划评审会,所以道路改造后,公交候车凳变矮了我们也不知道。”姚奇峰认为,“凳矮矮”的出现只是暂时现象,不少候车凳是在“不知晓”的情况下发生了变动,还未来得及改造;另一方面,部分公交候车亭由中标的广告公司负责后期维护,可没有广告商愿为抬高候车凳出钱。更何况抬高一座候车亭大概需要3000元,对于中标广告公司而言,确实是一笔额外的负担。
有专家认为,如果在路面改造之初,就把这些候车凳保护起来,等路面抬升后再放回去,就可节约一笔费用。
众所周知,城市道路改造,“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市政、规划、园林、交通等多个部门。沟通机制的不完善,就有可能造成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陷入盲区。姚奇峰表示,他们曾在道路改造规划评审会上,口头提出将候车亭、候车凳抬高纳入道路改造的预算里,但没有得到正面答复。
记者咨询南宁市城市管理局,得到的答复是市政部门只负责部分道路“白加黑”的改造,即在原来的水泥路面上铺沥青。而其他配套设施的改造则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如公交候车亭由交通部门负责;绿化隔离带由园林部门负责等。
道路改造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大刀阔斧,而相应的配套设施改造却步履蹒跚。不少市民认为,候车凳的“腿”被路面越埋越深,或是受损严重的“腿”被锯短后继续使用,看似无伤大雅,却也折射出管理方对便民基础设施的敷衍。
便民设施何时不再“坑人”? 近年来,有网民盘点全国“雷人”市政设施:复杂路标让人“找不着北”;斑马线被隔断、被错位;盲道“九曲十八弯”……这些贴近民众生活的便民设施,投入时“大手笔”,年久失修后无人理,本为造福于民,到头来竟成了“烫手山芋”。如何才能让这些便民设施不再“坑人”?
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罗国安认为,便民设施不便民现象,首先是规划设计的问题,如日前南宁市民热议的“最矮桥梁”,路面跟桥底的距离仅1.3米左右,成年人只能弯腰穿行,如果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桥梁对市民的影响,听取民众意见来设计,便不会闹笑话。
其次,便民设施不是“建给谁看的”,而是为民提供便捷服务的,有人建设就要有人管理,后期维护的小小失误,就有可能演化为安全隐患,甚至酿成悲剧。有关部门在建设便民设施之初,就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实行责任制管理,包括承担经济责任。
记者了解到,南宁市运管部门目前已对全市公交候车凳进行摸底调查,并把40座公交候车亭的改造列入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中。
姚奇峰认为,目前南宁市仍有600余座候车亭由中标广告商出资修建和维护,这对日常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待这部分候车亭合同到期后,将收归南宁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管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便民设施的规范化和人性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