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网·独家报道】近期,上海、安徽等地陆续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病例,截至4月8日9时,全国共有21例确诊病例,6例死亡。国家卫计委流感救治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专家卢洪洲教授4月7日做客新民网,谈H7N9禽流感病毒的防控。
揭秘:全球首次发现新亚型流感病毒
根据上海有关不明原因重症肺炎防控要求,2月底,卢洪洲教授前往沪上一家医院为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进行会诊。“根据病人的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都像重症甲流。”卢洪州说,但对病人标本的检测显示,所有已知流感的亚型都显示为阴性。这让卢洪洲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新型流感”。随后,病毒样本被送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基因测序检测。由此,实验室人员发现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
卢洪洲坦言,基因重排是流感病毒发展的自然规律,类似H7N9的新亚型流感病毒今后还会不断出现。他说,因为从理论上说,H与N的排列组合有一两百种,而为人类所了解的只有几十种。
传染源:基本可锁定禽类
卢洪洲教授表示,从H7N9基因序列的分析来看,病毒极可能来自于禽类,另外对全国现有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都有跟禽类接触的历史。对于“有些人退休在家没接触过禽类,为何也会发病”的疑问,卢洪洲表示,没调查出来并不代表没有接触过。他举例说:“在家开窗,经过窗口的小鸟飞过时在窗口留下粪便,也可能引发人感染”。
谈到传播途径,卢洪洲表示,甲流传播的途径无外乎几种,其中最主要的是呼吸道,或是接触过禽类的分泌物没有洗手,通过嘴进入身体,或是禽类分泌物排泄到水里,造成饮水不卫生。
对禽类来说,H7N9是一种低致病性病毒;对人来说,致病性高低目前尚无法判断。同时,卢洪洲也强调,感染H7N9病毒并非都为重症,比如一例4岁儿童患者是在流感哨点监测点主动搜索发现的,目前患者情况良好。
未来:H7N9禽流感病毒没有大规模爆发的可能
就市民关心的如何判断是否感染H7N9病毒,卢洪洲介绍说,从现有病例来看,患者早期3-5天表现为发烧症状,没有明显的咳嗽、咳痰,少数病人头痛、肌肉酸痛,“这些表现与其他流感没有大的差别,仅从临床表现无法判断”。但感染者多在5-7天,或是7-9天后情况不好转,并转为重症肺炎,继而在随后的1-2天之内就会出现呼吸衰竭,发展速度很快。
由此,卢洪州认为,治疗要卡住时间节点,“在没有转为重症肺炎的情况下,进行抗病毒治疗,尤其是在发病2天之内,效果最佳”。因此,他主张广大市民,出现发烧等不适症状后,应尽早就医。
虽然目前病例有限,但卢洪洲表示,一般流感早期治疗可以完全康复。他坦言,SARS期间,为挽救患者生命,在治疗中使用大剂量激素,由此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对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卢洪洲说,经过全国专家的讨论达成共识,此次治疗H7N9病毒不主张大剂量使用激素,“只要早期使用病毒药物治疗,可达到较好的治愈效果”。
卢洪洲认为,控制住传染源、干预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就能将流感的传播控制好。“目前没有人际传播的证据,且通过禁止活禽交易等措施将传染源控制住”,因此,卢洪洲认为,H7N9禽流感病毒没有大规模爆发的可能。
问答实录:密切接触者两周隔离充分 服用板蓝根更多出于经验
问答实录:
对于H7N9禽流感数日来已成为网友们最为关心的话题,新民网记者也征集了众多网友最关心的问题,请卢洪洲教授一一解答。
网友问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两周医学观察,是否足够?
卢洪洲:观察期是以最长潜伏期界定来的,从目前推断,H7N9病毒一般在七天之后发病,即潜伏期为7天。经过两周的观察,已经完全能够判断是否感染。
网友问题:现阶段,该如何防护?
卢洪洲:不要近距离接触活禽或野外的鸟类。农业部门禁止活禽交易是很好的措施。另外市民也要注意个人卫生。
网友问题:防范禽流感市民是否需要佩戴口罩出门?
卢洪洲:感染后,整个呼吸道都可能存在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的是人体呼吸道下端比较深的地方,因此咳嗽一般不会将病毒带出。但打喷嚏可能夹杂大量病毒颗粒,因此仍有带出病毒的可能性。打喷嚏时要注意防护,学会正确遮掩喷嚏的方法,如果来不及用手帕或纸巾遮蔽,可用肘弯衣袖遮挡口鼻,避免用手进行遮挡。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H7N9病毒会人际传播,因此市民无需佩戴口罩出门。
网友问题:是不是气温上升,感染的几率会越来越小?
卢洪洲:冬春季是流感流行季节,到了夏季,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短时间内即失去活性。由此,形成了流感发病的规律。随着春季的过去,流感发生的几率会越来越小。
网友问题:服用板蓝根,对预防H7N9禽流感是否有用?
卢洪洲:目前尚无明确依据表明其有效,更多的只是经验。
网友问题:网上有一种说法,吸烟男性更容易感染。是否属实?
卢洪洲: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很多,尤其对呼吸道功能的损伤。但现有的病例太少,得出吸烟男性更易患病的结论还为时尚早。(新民网记者 李若楠)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