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日产360万只仍供不应求
2013年1月,持续覆盖全国大部的雾霾天气再次带火了口罩。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口罩卖到脱销,而大店村的口罩工厂也一直在开足马力加班加点进行生产。
口罩厂老板孙伟刚说:每年1月份本应是闲下来购年货的季节,但因为严寒、雾霾等因素的影响,仍然要开足马力一刻不停地生产;大店村是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口罩的主要供货商,2012年11月至12月义乌口罩销量增长5.4%,进入今年1月则出现爆炸式的增长,令商家措手不及,大店村的订单,就像雪片一样不断传来。
姜秀彬告诉记者:全村开足马力,一天有360万只口罩下线。然而,众多口罩大户还在抱怨,仍满足不了客商的需求。
进入4月,H7N9禽流感再次来袭,长三角地区市场上的口罩销售再次暴增。姜立一等村民昨日称目前H7N9对口罩销量的拉升还没有反馈到订单上来,日后到底会有多大的影响,还要看疫情的发展状况。
不出意外的话,2013年注定又是一个收获的年份。说到今年的销量,42岁的姜瑞香脸上憋不住笑意:“今年春天卖得最好,应该就是因为雾霾和风沙。我们2月27日开始做的,一周都卖掉了4万多只(口罩)了。”
3月8日,早报记者在大店村偶遇两名经销商,他们称近几年口罩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日趋走俏,销量喜人。
姜秀彬说,口罩的主要销售区域早已突破了西北和东北;前些年污染较重的华北也成为了口罩销售的重点区域;最近几年,人们对空气质量和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强烈,口罩的销售范围越来越广,现已销遍全国。
大店村的口罩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还走向了世界。据《大众日报》2011年12月28日报道:大店村的口罩还远销美国、日韩等多个国家,逐渐形成了以北方市场为主、南方市场为辅,逐步扩大国外市场的销售格局。
早报记者在采访期间获悉,一些后入行的大店村人,大都跺着脚遗憾未能早几年进入口罩业,错失了大笔财富。而另一些早期从事口罩业但在2000年左右转行的村民,则在悔恨当初低估了沙尘暴的持续影响力,也没能预料到非典、禽流感与雾霾的来袭。
雄心:
空运口罩到全国各地
2012年3月,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店村向上级部门申请了国家口罩产业基地,2012年底,获中国工商业联合会批准。
回望改革开放初期,大店村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业,刚够解决基本温饱,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已达到18273元,拥有私家轿车、运输车300多辆,村民的生活质量已走在了胶东街道53个村庄的前列。胶州市官方认为大店村创造了一项奇迹:小口罩做成了大产业。
大店村还带动了15个邻村农民实现致富增收的梦想。目前,大店村口罩业共提供6000个就业岗位,其中吸纳周边村庄劳动力及外来务工人员4000多名,每年可为他们增收2000多万元。
自2011年始,胶州市政府就在积极引导大店村进一步扩大生产,上规模、上项目、上档次,由粗放式的个体户经营方式逐渐向集约式的大规模、大设备、大厂房的产业集群方式转变。
为此,政府积极联系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展企业的信贷融资渠道,尤其是扶植新上口罩生产业务以及没有成立公司、工厂的个体户。
3月11日,早报记者再次见到姜秀彬时,他刚从银行办事回来。一问才知道,是以口罩协会为担保,为4户口罩作坊贷款800万元用于存储货源。姜秀彬说,大店村已经挥别了过去融资难的历史,获得了越来越多银行的支持,“现在银行都愿意给我们贷款。”
姜秀彬告诉早报记者,今年胶东国际机场的地点已经定下来,大店村在建设范围之内,按照政府的要求,大店村会被拆迁;然而政府又不希望大店村的口罩事业就此止步,打算择址另建口罩产业基地。
姜秀彬说大店村人的计划是:“等机场建好了,我们打算在机场附近建个产业村,在那里接活儿做活儿,空运口罩。虽然空运成本高,但是速度快,客户可以当天收货。”
13年持续不断的“利好”刺激,已吊大了大店村人的胃口。如今,姜瑞涛、姜立一、姜永明等口罩老板们大都在计划着招工扩产,而姜秀彬则认为口罩业是富民产业,对于国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2009年姜秀彬曾告诉《经济日报》的记者,“大店村的市场主要在北方的13个省份,据调研这些地区防尘和保温的口罩市场需求每年在4亿只以上。”当年,大店村的口罩产量已达4.8亿只。然而,口罩市场的需求量却一直在膨胀,大店村年产9亿只的产量依旧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如今,“经验丰富”的大店村村民都吃不准:未来还会不会出现新的空气“利好”事件,高速膨胀的口罩需求,到底还能持续多少年。
13年里,大店村人真实体验到了“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年代”这句话的哲理。黑玉芳说:“干我们这行,空气质量下降越严重销量越好。”然而,近几年沙尘暴与雾霾也开始频繁袭击山东与大店村。村民的心态已愈发矛盾起来,黑玉芳等人说:“我们还是希望环境能够好点,毕竟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少赚点也没关系。”
秘密:
“戴了,总比不戴强”
姜秀彬说,口罩分民用、劳保和医用口罩三大类,大店村生产的是民用口罩,具有防尘、保暖、时尚三大作用。
他告诉早报记者:“2003年就有记者跑来采访,问我大店村生产的口罩能不能防非典,我当时就给他解释了,我们的口罩只是防尘保暖用的民用口罩,并没有防非典的功能;2006年又有记者来问我们的口罩是否防禽流感,我也回答依旧是‘不能’;当然,我们的口罩也不能防这两年火热的雾霾,只有专业的防尘口罩才能做到这一点。”
既然大店村的口罩不能防非典、禽流感还有PM2.5,那为何大店村还能借此“利好”实现了口罩销售大暴涨?
姜秀彬等数名口罩大户说,客商是心知肚明的,但客商总认为“戴了这种口罩,总比不戴要好”,且末端用户购买强劲,市场火爆,所以口罩还是大卖了;此外,民用口罩与医用口罩的“模糊”,也让大店村占了不少的便宜。
“不说能防,也不是不能防”、“戴了,总比不戴强”……成了大店村人对外人解释民用口罩与医用口罩之别的说词。而早报记者调查发现,胶州市滨海口罩厂、胶州市梦思得针织厂等诸多大店村的口罩厂,均将“防尘口罩”放在了产品简介的首位。
据公开信息,像N95这类专业性口罩存在巨大的市场缺口。然而,姜秀彬说能防PM2.5的专业口罩属医用口罩,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大店村,目前没有技术条件与准入资格生产能防PM2.5的专业口罩。所以,大店村一直在研究民用口罩的新技术、新样品,并没有想向医用口罩靠拢的意向。
缺席专业防尘口罩的大蛋糕,大店村似乎并没有觉得多少可惜。姜秀彬等十余名口罩大户说:“现在的业务已经供不应求了,民用口罩市场之大,足够大店村未来的发展。”
背后:
民用口罩缺国家安全标准
翻阅过往报道,大店村在高速扩张期间曾被曝在原料上使用废旧的下脚料。姜秀彬告诉早报记者,2003年口罩质量出现过问题。一些村民回忆,省里、市里的技术监督部门来了,他们才清楚,大店村干了10多年的口罩行业,原来是新兴行业,仍未有行业标准。
为了防止问题口罩再度发生,2004年大店村成立了口罩协会。姜秀彬说:“我们成立协会主要是为了规范口罩的价格和保证生产质量,我们也统一了口罩的质量标准。”
然而,今年3月4日《青岛早报》的一篇文章称:青岛的雾霾天气让口罩成了热销品,记者走进大店村调查发现一些口罩出身不明,还有的口罩竟是废料漂白而成的。
姜秀彬告诉早报记者,现在国家对民用口罩没有一个统一的执行标准,“我们现在正在向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申请国家标准,目前执行的还只是山东的地方标准。”
姜秀彬认为,大店村未来的阻力并非来自市场,而是“民用口罩的标准”。
何以如此?姜秀彬解释,非典过后的2004年,山东省出台了地方上的民用口罩标准,国家至今没有安全标准,只是在《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中,将口罩列为《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品》,与袜子、内衣等物的标准一样,已满足不了这个行业的需要了。
姜秀彬说,其实,他们仔细比较过,按照山东地方标准生产的口罩,已经达到了防非典的标准,可是,他们并不敢标明有医用口罩的功效。
大店村也正在遭遇着内忧外患:因几乎没有技术壁垒,近年来江浙地区也有一些村庄在效仿并与大店村分羹;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没有做口罩生意,一是因做口罩累,二是觉得太土,在村里做口罩生意的,大部分都是妇女和老年人。
[上一页] [1] [2]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