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俄罗斯人来说,别斯兰人质事件是个痛苦的记忆。”安娜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讲到别斯兰人质事件,我很意外,也很感动,这在欧洲其他国家或者美国领导人的演讲中从来没有过,说明他重视并尊重俄罗斯人民”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琰报道
4个国家,9天行程,20多次演讲和重要讲话,会晤32位国家元首和政要,出席66场活动
外交部长王毅这样回顾习近平主席的首次出访。
3月22日至30日,习近平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布)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
从寒冷的俄罗斯到炎热的坦桑尼亚,从“中俄拥抱”到“中非亲近”,习近平的首次出访内容丰富,日程紧凑。王毅透露:“习主席一路风尘仆仆,不辞劳苦,或冒着零下20度的风雪,或顶着炎炎烈日,完成一站又一站的访问。”
为俄罗斯飞行员守陵的重庆母子
“习主席睿智、博学、务实、亲和的大国领导人风范,感染了往访国民众。”王毅的描述,再次让镜头拉回到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的画面。
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时,提到了一则故事。“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动情地说:‘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他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国母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
故事里提到的库里申科墓,坐落在重庆万州长江北岸的西山公园一角。听了习近平的演讲, 3月23日之后,前来瞻仰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
人群中有一位穿黑衣的中年男子,他俯身献花后绕陵园走了一圈,又习惯性地将折断的树枝和凋落的花朵仔细清理一遍。这个男人叫魏映祥,今年59岁。他就是习近平演讲中提到的为库里申科守灵半个世纪的中国母子之一。
据重庆媒体报道,魏映祥的母亲谭忠惠今年已经87岁高龄,他们的家就在西山公园对面的一座旧楼里。这些天,谭忠惠家前所未有地热闹。由于耳背,她几乎听不清大家在说什么,偶尔开口说句话也总离不开“西山公园”几个字。只有熟悉她的人才知道,她口中的西山公园其实就是库里申科烈士陵园。
1939年,谭忠惠只有12岁。那年秋天,降落在长江边红砂碛河段的飞机成为她一辈子的记忆。1939年10月14日,前来援助中国抗战的年仅36岁的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在武汉上空执行任务后遭遇日军机群拦截,库里申科的领航机被敌机包抄,遭到重创,到达万州上空时,机身失去平衡,无法控制。最终,库里申科被淹没在滚滚江水中。
1956年谭忠惠29岁时,库里申科烈士陵园从太白岩山脚下的竹林迁到西山公园。当时,谭忠惠已在西山公园管理处工作了两年,从此她就成为库里申科的守陵人。每天早上她6点半出门,带上锄头、剪刀、铁锹、扫把、抹布等工具,到陵园之后,先绕着这块1000多平方米的土地清扫一遍。最初,围绕陵园一圈的香樟树只有三四厘米粗,3米高,如今已经有三四十米高了。
日复一日,谭忠惠守陵整整21年。1977年,谭忠惠把这个职责交给了二儿子魏映祥。
在万州,甚至在整个重庆,没有人比魏映祥更熟悉库里申科的故事。只要听到有人讲错了一点,他都会上前纠正,然后将整个故事流畅地讲给对方听。
几天前,魏映祥通过中央电视台与库里申科的孙子通了电话。“他的感谢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我觉得很自豪。”魏映祥说。
俄罗斯人安娜是中央电视台俄语频道的编辑,她观看了习近平演讲的现场直播。重庆母子的守陵故事让她十分感动。“我以前并不知道库里申科,但习近平主席竟然能够在演讲中谈到我们国家的英雄,一下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觉得很亲近。”她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演讲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康斯坦丁.阿赫克维奇对习近平的印象更加直观,“他是一位智者,对中俄和国际关系作出了全方位的分析,阐述了一套很有智慧的理论。他本人稳重又有风度,讲话语速缓和,但回答尖锐问题又很机智和有力。”
别斯兰儿童在三亚
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还提到了另一则中俄交流的故事:“2004年俄罗斯发生别斯兰人质事件后,中国邀请部分受伤儿童赴华接受康复治疗,这些孩子在中国受到精心照料,俄方带队医生阿兰表示‘你们的医生给孩子们这么大的帮助,我们的孩子会永远记住你们的’。”
2004年9月1日的别斯兰人质事件,共造成包括172名儿童在内的331人死亡,700多人受伤。
中国政府强烈谴责那次恐怖活动,并明确提出中方愿意接受部分受伤儿童来华治疗、康复。2005年11月3日,中俄两国卫生部门签署了《中俄关于别斯兰恐怖事件受伤儿童康复治疗的谅解备忘录》。根据这份文件,中国卫生部于2006年3月派遣医疗专家组赴俄罗斯为受伤儿童诊疗,与俄方共同确定了来华治疗儿童名单。
2006年5月2日,三亚机场迎来了10名在人质事件中受到伤害的俄罗斯儿童。“从这些劫后余生的孩子警惕的目光里,人们还可以感觉到某些遗留的痕迹。但是---在中国,他们愿意玩儿了。”当时有很多媒体对这10名儿童作了跟踪报道。
7年过去了,媒体记者近日重访了曾接受10名俄罗斯儿童康复治疗的三亚市中医院。
三亚市中医院医生黎启娇回忆起这些受过创伤的孩子们,记忆犹新,尤其是一名叫阿谢特的女孩,头部中弹,刚到三亚时十分压抑,在通过心理治疗后,她精神上的那颗“子弹”终于被拿掉了。
令推拿医生符海燕记忆深刻的是年龄最小的鲁斯南。“一开始他并没有被纳入到三亚进行治疗的名单,后来在他奶奶的争取下才来到了三亚。发生人质事件的时候,鲁斯南只有7岁。为了保护鲁斯南,他的父母、妹妹都丧生了。亲人仅剩下奶奶。”
“很多东西他都不懂,吃中药、做针灸等治疗方法让他感觉紧张。所以在治疗前我会像妈妈一样哄着他。”符海燕说,希望他能感受到在不同国度里母爱的存在。“后来鲁斯南快走的时候,组里的人跟他说在中国有这么多的妈妈为你服务,你跟符妈妈很亲,你应该向她喊一声妈妈。”鲁斯南很腼腆,但还是羞涩地叫了一声“妈妈”。
治疗团队中有6名医生专职为这10名别斯兰儿童进行各种中医治疗,包括服用中药、针灸、推拿,还为这些孩子安排了中国传统武术训练、中国画学习以及汉语课程。
赫达格学习武术不到一个月,一套少林洪拳就能打得有模有样;阿密娜给自己起了中国名字叫“美丽”;奥卡列斯和季达开始不那么害怕针灸了?
“对俄罗斯人来说,别斯兰人质事件是个痛苦的记忆。”安娜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讲到别斯兰人质事件,我很意外,也很感动,这在欧洲其他国家或者美国领导人的演讲中从来没有过,说明他重视并尊重俄罗斯人民。”
“婆媳问题无国界”
“毛豆豆同学的斯瓦希里语说得真溜啊!《媳妇的美好时代》热播非洲再次证明生活虽然有国界,但婆媳问题无国界!”女演员海清3月25日在微博上发帖,难掩兴奋;男演员黄海波也感慨:“想不到四年过去了,这部片子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和惦记,对于曾经参与这部电视剧创作的我来说,倍感荣幸。”
让他们兴奋的话题来自习近平3月25日在达累斯萨拉姆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的演讲。在这篇题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演讲中,习近平提到了海青和黄海波主演的一部电视剧,“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使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
2011年11月,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在黄金时段首次播出这部电视剧,入乡随俗的毛豆豆和余味也说起了斯瓦希里语。这也是首部被翻译成斯瓦希里语的中国电视剧。
一位署名为“新视界”的网友说,自己在坦桑尼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的演讲,当习近平主席讲到《媳妇的美好时代》时,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会心地笑了,估计他也看过这个电视剧”。
“我妻子、弟弟和妹妹都喜欢毛豆豆,觉得毛豆豆和余味的生活很好玩。”坦桑尼亚人弗雷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不仅是这部电视剧,我们家还能收看到CCTV1、CCTV3和CCTV4,我家用的机顶盒是华为生产的。”
弗雷迪在中国已经呆了7年,现正攻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对于中国最早的印象,他说是一双中国布鞋---7岁那年,母亲给他买了一双中国产的布鞋,穿着柔软舒适,同学们看到都说很像“练武术的”。从此,他知道了中国。
据说,那双布鞋是在坦桑尼亚的中国友谊纺织厂生产的。那时在坦桑尼亚,除了中国援建项目,中国企业只有这家纺织厂。而现在,中兴、华为、中石油等企业都已入驻。“不仅是大型企业,现在到坦桑尼亚创业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大部分来自江浙、四川等地。”
这次习近平访问非洲,首站选择坦桑尼亚,弗雷迪感到很高兴。“说明中国领导人很重视我的国家。”他说,“在坦桑尼亚国内的一些论坛上,我看到有人用斯瓦希里语在讨论习近平的这次访问,他们希望习的到访能给我们国家带来更多好处。”
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坦桑尼亚某媒体在报道习近平的时候,将其称为“近平先生(Mr.Jinping)”,而不是“习先生(Mr.Xi)”。原因是坦桑尼亚的姓名书写习惯很“西方”,是姓在后名在前,因而习近平的名字被坦桑尼亚人认为“姓是近平,名是习”。虽然是一个误会,却给人以“意外的亲切感”。
蜜月旅行的非洲故事
3月25日,家住北京的李小姐意外地接到了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电话中她被告知,习主席在演讲中提到了她和老公去坦桑尼亚蜜月旅行的事情。“我一开始都不敢相信,直到晚上回家在网上观看了一遍演讲实录才信了。我激动得都快哭了,实在太意外了,那段讲话我听了好多遍。”李小姐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李小姐的故事确实被习近平在演讲中细致地向世界描述。“有一对中国年轻人,他们从小就通过电视节目认识了非洲,对非洲充满了向往。后来他们结婚了,把蜜月旅行目的地选在了坦桑尼亚。在婚后的第一个情人节,他们背上行囊来到了坦桑尼亚,领略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塞伦盖蒂草原的壮美。回国后,他们把在坦桑尼亚的所见所闻发布在博客上,得到了数万次的点击和数百条回复。他们说,我们真的爱上了非洲,我们的心从此再也离不开这片神奇的土地。这个故事说明,中非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只要不断加强人民之间的交流,中非人民友谊就一定能根深叶茂。”
1978年出生的李小姐从小看着《动物世界》长大,“我记忆中的《动物世界》很大一部分都是在非洲大陆拍摄的,那时候就开始对非洲有了向往,后来又看BBC的非洲纪录片。”
2010年,多年的梦想终于成真。李小姐跟爱人一起开始了非洲之旅。与非洲整整15天的亲密接触,让他们对这片土地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最喜欢的是那种人与自然、动物与自然的和谐感觉。坦桑尼亚人对中国人很友好,那里的中国人也很多,援建的、华为的和温州商人等,不少商品都是Made in China。”
回来后,她在“穷游”网上开帖记录了那次旅行---《非常蜜月,非常非洲---我们的坦桑旅行连续剧》,“没想到竟然有近5万的点击量。”
今年3月2日,外交部非洲司官方微博“直通阿非利加”邀请“爱非客”参加微博一周年纪念活动。李小姐在现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对非洲的热爱。
“真的太激动了!谢谢‘小非’听我讲故事,更谢谢你把这样一个普通人的普通事讲给习大大听,让全坦桑尼亚的人都知道,中国有我们这样一群‘爱非客’,如此向往着非洲,热爱着非洲!”李小姐说。
在微博上,李小姐和《媳妇的美好时代》的斯瓦希里语翻译“up-upendo”聊天:“我昨天和你一样激动呢!习大大讲完了你们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就聊我们的蜜月之旅。咱都算为中坦友谊作了贡献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