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限购奶粉冷思考:拿什么打破“崇洋魔咒”?
2013年04月10日17: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 [国外限购奶粉冷思考:拿什么打破“崇洋魔咒”?]
最近,国外出现的奶粉限购范围逐渐扩大,从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延伸到了英国。英国媒体报道称,一些超市从4月份开始限制顾客只能购买两罐婴儿配方奶粉。外电普遍认为,虽然限购的商家没有标明针对的是中国顾客,但舆论界普遍偏向于这一观点,因为它们认为,“中国对外国产奶粉的需求量"大得可怕"”。
当然,我们可以将国外对奶粉的限购举措理解为是担忧而不是歧视,但多国出现奶粉限购措施,不仅令中国消费者感到尴尬,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的外在形象。那么,面对国外限购奶粉,我们的民族品牌该怎么办?我们该拿什么来打破“崇洋魔咒”?
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的乳制品在食品安全方面确实出现过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引起了家长们对孩子“口粮”的担忧。一些有条件的家长就把目光转向了洋奶粉。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洋奶粉趁势而上,国产奶粉在婴幼儿奶粉市场的份额不断被蚕食,虽然这期间洋奶粉数次涨价也引起了消费者的不满,并广受指责,但仍未能阻止洋奶粉扩张的步伐。
不过,进口奶粉、洋奶粉真的就那么好吗?国家质检总局从2011年7月到2012年8月公布的每月进境不合格食品名单上,先后有34个批次超过270吨不合格进口奶粉被销毁或退货,其中以婴幼儿奶粉居多。德国产的“泓乐”、新西兰产的“可益多”、澳大利亚的“亨氏”在内的多个品牌产品均曾“黑榜有名”。而爆发于今年1月份的新西兰“毒奶粉”事件更是令人震惊恒天然集团被指隐瞒“毒奶粉”长达4个月。这些事件都提醒我们,必须抛弃崇洋媚外的思维,进口奶粉、洋奶粉不等于绝对安全,保持理性消费的态度才是最明智的。
笔者认为,国外对婴幼儿奶粉的限购,折射出了国人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对于国内乳制品企业来讲,这是耻辱,也是机遇,应该感谢并抓住外部环境变化给自己提供的这一可以证明自己质量的机会,把国内的消费者重新吸引到自己身边来。
重塑消费者信心,要下大力气。对于国内乳企来说,必须练好“内功”,首先要树立诚信、规范经营意识,把质量当做企业的生命,这样消费者才敢把自己和孩子的安全和健康交给你;其次,要建立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从饲料到奶源、生产、检测、运输……一直到最后的销售环节,各个环节严格把控,把不安全的因素都第一时间排除在外;再有,主动接受社会大众和媒体的监督,勇于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大检查和惩处力度,从外部确保乳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实际上,国内的乳制品工业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杨刚表示,国产奶粉的标准并不低,有些标准甚至要高于国外。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为及时掌握国内乳制品的质量状况,组织开展了“月月抽检计划”,2012年进行的11次抽检结果表明,市场主流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百分之百合格,消费者尽可放心食用”。乳协特别指出,经过几年来的整顿和严格监管,国产乳制品质量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希望社会能用发展的眼光重新看待国产奶粉质量。”
在未来,推出限购措施的国家和地区也许还会继续增多,只有国内乳企自强,打破“崇洋”的魔咒,我们才能摆脱依赖洋奶粉的困境。如果连孩子的口粮都要看洋品牌的脸色行事,那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期待着国内乳企为它们自己、为我们的下一代、为中华民族的形象,争一口气!(张煊)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