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赵无极二级荣誉勋位 图TP
2005年,赵无极(左)与贝聿铭在纽约
法籍华裔大画家赵无极前天在瑞士逝世。
赵无极将西方抽象绘画方法与中国画写意画法相融合,以丰沛的想象力树起了绘画的标杆。思念之余,他的报恩故事、病痛遭遇、辗转的婚姻以及身后价值连城的画作归属,也成了人们这些天时常谈论的话题。
年少“叛逆” 幸遇恩师 在杭州艺专(今中国美院)学习时,年少的赵无极因不喜欢国画教学的临摹方法,当场从潘天寿的课堂里跳窗离开,考试时在试卷上涂了一个大大的墨团,题上“赵无极画石”。潘天寿愤怒地向校方提出开除赵无极,而林风眠则对潘好言相劝,宽容了赵无极的“叛逆”之举。赵无极赴法后,林风眠还建议学校为赵无极预留了一个教授的位置。
“文革”期间,林风眠遭受迫害,身心俱疲。一天,他忽然接到通知,要他参加会见外宾,而这位外宾就是30余年未见面的学生赵无极。赵无极见到林风眠后长跪不起,林风眠也俯下身来与他抱头痛哭,这一场景让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林风眠的处境从此有所改善。1979年,林风眠应法国政府邀请到巴黎办画展。赵无极把许多散居在世界各地的老校友邀到巴黎,庆贺老校长的画展开幕。赵无极说:“没有林校长,就没有我的今天。”
赵无极从不讳言对北宋山水名家范宽、郭熙的仰慕,并从他们垂范美术史的经典中获取创作的养分。他的创新也受到国画大师张大千晚年泼彩的启迪。年轻的赵无极还推崇米芾,认为他是中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这份敬仰毕生不减。赴法之后,瑞士抽象派大师保罗·克利那些色彩间杂着线条与符号的画作给了赵无极启示,从此他跃入抽象的世界。
“抒情抽象” 由冷转热 1979年,应贝聿铭之邀,赵无极为他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做壁画,但没有得到理解,一位经理甚至说:“这样的画,我也能画!”当时,外行人对赵无极的抽象画风感到很陌生。
赵无极曾说,如要把自己的画风归类,就叫“抒情抽象派”。他说:“作画不能只描摹细枝末节,应从整体上把握。只要心里有东西要表达,无论用什么方法,总会取得成功。”
1948年赴法留学的赵无极,次年就崭露头角,他以天赋和努力,借助西方现代绘画技巧,表达中国哲学博大精深的内涵。他的作品以西方的表现形式发掘出中国艺术传统和艺术精神,在巴黎“重新发现了中国”。他的画作在西方画坛引起极大轰动,被评论界认为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丰富性和创造力的完美体现”。赵无极曾说:“人们都服从于一种传统,我却服从于两种传统。”1999年在北京举办的《赵无极60年回顾展》,轰动中国艺术界。
瞒着病情 来到上海 2006年10月11日,赵无极因参加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而回到中国,偕第三任夫人、法国策展人弗朗索瓦兹来到上海。作客上海美术馆时,本报记者曾与他交谈,当时86岁的赵无极言行举止就像个老小孩,笑起来也带着几分古怪,还有些耳背。说话基本上是上海话,他眼睛里闪烁着儿童般的明澈和好奇的神情,有时候会答非所问。记者问他,是否参加了苏州博物馆新馆开幕活动后来上海的?他一会儿说“我没去过”,一会儿又说“噢,博物馆啊,那里的字都是我写的!”
采访过程中他心情倒是不错,不过心不在焉,总是一个劲地用上海话跟美术馆工作人员念叨,要找夫人,带他回家睡觉。他还对本报记者说,自己“画不大来”“要拍侬马屁”。
见报后,本报曾收到不少读者的反馈,有读者曾叹赵大师无极“大智若愚”“天人异象”等等,当时赵无极老年痴呆症的病情没有公开,但现在回看彼时,赵无极的病症已很明显。
万贯家财 妻儿争夺 2011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上,《10.1.68》以6898万港元被拍下,刷新了赵无极个人拍卖纪录。2012年4月,还是在香港苏富比的“20世纪中国艺术拍卖”专场上,总成交价前10名的作品中有6件是赵无极的。刚刚结束的香港苏富比“20世纪中国艺术”拍卖专场,赵无极作品《10.03.83》最终以3200万港元落槌,再次成为拍场焦点。
作品在拍卖场上的大红大紫,并没有给赵无极带去安宁,晚年的赵无极陷入了家庭财产之争。儿子赵嘉陵反对继母弗朗索瓦兹将赵无极迁居瑞士,并担心继母将父亲的400多幅价值数十亿元的珍贵画作据为己有。2012年7月,赵嘉陵以获得司法监护人权利向巴黎上诉法庭递交诉状。日前,巴黎上诉法庭已作出裁定,赵无极作品由赵嘉陵及司法监护人监控清点,弗朗索瓦兹无权处置赵无极的产业。不过,这场官司因涉及到赵无极的现居地瑞士和赵无极原居住地法国两地法律,所以显得颇为复杂。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林明杰 (来源:新民晚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