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人口红利不是景点涨价的“人质”
2013年04月11日16: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 [沈阳日报:人口红利不是景点涨价的“人质”]
清明小长假刚刚过去,“五一”假期又要来临,一些景区掀起了新一轮“涨价潮”。
景区门票涨势难遏的消息再次传出,想必公众都会有似曾相识之感。公众更加不陌生的其实还不止这些针对景区门票涨价所进行的调控言犹在耳: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如今全国各大景区大都已度过第一个3年限涨期,借旺季票价上浮之名行门票价格上涨之实。第二个“3年”也如约而至,想必没有景区愿意放过这个机会收费的要涨价,免费的要收费,反正“买路财”是要定了。
于此,笔者不由想起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微信收费事件。情形大抵差不多,就是掌握资源的一方借行政命令来左右市场。道理很简单,景区也好,信道也罢,都是特定条件下的资源垄断,涨也好,说调整也行,都是“掌权者”自说自话,与市场几乎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而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因为独此一家,别无分店。这种垄断的傲慢,比起某些媒体批判苹果的“傲慢”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有一点它们很相似就是,都缺乏相关的法律支撑。
3月份的CPI刚刚公布,2.1%的数字相当喜人。但人们仍旧觉得钱不够花,为什么?除却分配机制不规范以外,更重要的是许多事关民生的公共资源定价不能够服众。发改委说“天然气不涨价”,马上有地方理直气壮地“调价”;有地区水污染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某些地方还捉摸着“调整”水价;至于出租车、电力、油等,说起来都是泪啊……。
归根结底,就是有不少的垄断行业凭借资源优势,不思有所进取,只要没本钱的买卖。还是以景区为例,相关部门曾在一些景区建立建立价格听证制度,可是选来听证的人全是当地人,在完全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当然是涨声一片。在如此价格监管制度下,别说外地老百姓了解景区收支真相,就是想知道门票的涨价情况都难上加难。景区门票不是必需品,但国家提倡休闲旅游却不是假的,难不成让我们“翻墙而入”景区门票涨得糊里糊涂,咱还能不去咋的;作为交通工具的必需品,石油不管涨不涨,都得用;作为生活必需品,水电煤气油,老百姓能有用脚投票的权利么……没有选择就难言公平。
如果说,水电煤气油尚属于“刚需”,而且供需相对单项式,那么,景区、微信等或涨价或收费则是不择不扣的“占山为王”,一种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打家劫舍”,让人瞧着就不爽。
我国人口众多,不管是随意溜达,还是上网聊闲,这种巨大的“人口红利”,掩盖了垄断资源创新滞后的危机与业务规模的扩张相比,技术和运营模式的创新,成为一个相对次要的选择。也就是说,景区凭着门票,能够活得滋润,通讯运营商凭着收费就能盆满钵满。至于创新式运营,似乎只有那些没有任何背景的私营企业有关。就算如此,有些人、有些部门依然要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妄图扼杀创新,以实现自己“微垄断”的小算盘。
于是,景区门票不受节制,APP等则处处受制于人……长此下去,所谓增长模式转型只能是一句空话。资源,确实是先天优势,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财富,但总有一天会坐吃山空。我们应该从产业链的主导控制者转型为平民化的产业链参与者。不要以为,你不来(买)自有人来(买),摆着一副供销社的嘴脸。人们的选项只会越来越多。景区涨价、微信收费“被骂”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我们相信,若想凭着资源为所欲为,总有一天会死得很惨!(孙连宇) (来源:沈阳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