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下的禽流感病毒 IC供图
14日,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患者在开封市河南大学淮河医院ICU病房接受治疗 新华社发
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浙江建德人洪某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他先后4次就医,被医生认为出问题的脏器分别是肝、胆和肺。2013年3月27日凌晨,他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去世。直至4月1日,葬礼的前一天,家属才被告知,他死于一种叫H7N9的新型禽流感病毒。
2013年3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在上海和安徽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为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截至4月14日,华东地区及北京市、河南省已有60人确诊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其中13人死亡。
在“非典”十周年之际,这个陌生病毒突然现身。它到底是什么?来自哪里?通过什么途径传染?它和我们之前遭遇过的禽流感病毒有哪些不同?还会继续变异吗?一连串问题需要解答。
1 百年历史 “要说流感病毒,恐怕比人类的历史还长。”动物传染病学专家、广东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专家组病原学组组长、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廖明介绍,禽流感是流感大家族的一员。
禽流感全称“鸟禽类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只感染鸟类,少见情况会感染猪。禽流感病毒高度针对特定物种,但在罕有情况下会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
禽流感被人类认知,是从一百年前开始。文献中所记录的禽流感最早发生于1878年的意大利。当时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亡,被称为“鸡瘟”。到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此后,这种疾病被更名为“禽流感”。
其间最著名的事件是1918年爆发于西班牙的流感,在全球造成了约20亿人感染,其中4000万人死亡。据研究,导致这次世界性传染病的HIN1亚型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的关系十分密切。不过,它究竟是“禽—人”直接的跨物种传播,还是经过“禽—猪—人”的种间适应,至今仍无定论。因此这一重大疫情也没记在禽流感名下。
禽流感真正为世人所瞩目,却是在1997年的香港。当年8月,一名3岁的男童因感染死亡,后检测发现他感染的是H5N1病毒。这是全球首宗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个案。在随后的几个月中,共有18人感染,其中6人死亡。这也是此前被认为最严重的一次禽流感疫情,因此引起全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
其后,该病一直在亚洲区零星爆发。2003年12月开始,主要在越南、韩国、泰国等东亚多国爆发,并造成越南多名病人死亡。
2009年4月,全球发生了“猪流感”(新甲型H1N1)。
2012年3月,台湾首度发生H5N2高致病性禽流感。同年9月广东湛江再度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禽流感病毒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人患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3天,通常在7天以内。主要症状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肺炎,严重者会因心、肺、肾等多脏器衰竭而死亡,病死率高达60%以上。
2 百变魔影 当一种新的病毒出现,难免会让人措手不及,十年前的SARS就是典型。就算近年来禽流感频现,但依然让医护和防控人员们有些慌神。因为,禽流感病毒会变异。
1997年在香港“犯事”的H5N1病毒就是一种变异的禽流感新病毒。无独有偶,今年最先现身于我国长三角地区的H7N9病毒,也是一个变异后的“新面孔”。
3月4日,我国首例感染H7N9病毒患者死亡,是上海一位87岁的李姓老人(2月19日发病)。3月7日,上海市卫生局官方微博发出消息:“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已排除非典、人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和甲流感等传染病!”
3月10日,第二例被H7N9夺去生命的病例也发生在上海,年仅27岁的吴某(2月27日发病)经抢救无效死亡。在他去世21天后,家属方知其死因。
2月就有发病,而直至3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才通报了H7N9禽流感疫情消息。“为何通报这么迟”的质疑声久未散去。通过媒体的陆续报道和专家在不同场合的解释,人们逐渐明白,原因就是禽流感病毒有着神奇变异能力。
H5N1、H9N2、H7N7、H5N2、H7N9……再看看这些编号,同样是禽流感,却有着不同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呢?它们相互之间又有何种关系?廖明解释了其中原委。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禽流感为甲型流感病毒引起。这种病毒具有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两种表面抗原,H和N又可进一步细分,H可分为H1~H15,N可分为N1~N9。这就是禽流感病毒命名编号的出处。
廖明说,流感病毒有多个基因片段,在宿主体内复制时,容易发生基因重组,就形成了新的病毒。其中甲型抗原变异性最强;乙型变异性较弱,只会引起局部地区暴发和流行;丙型比较稳定,仅引起散发病例。
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有145个,其中能引起人类流感的主要为H1~H3型,H1N1、H2N2、H3N2曾造成流感大流行。而如今的H7N9病毒,也有其复杂的身世。
他从病毒基因分析,这种病毒的基因片段分别来自于H7N3(浙江野鸭身上曾发现)、H11N9(韩国野鸟身上曾发现),其他基因片段来自于H9N2(华东地区的鸡鸭等家禽身上存在)。
据中科院研究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而病毒自身基因变异可能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
“从生物学角度讲,病毒变异是一种生存能力。”廖明说,变异使其能逃脱动物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人类研制的各种疫苗,在其变异后就失去了作用。因此就目前的防疫技术和手段而言,流感病毒很难被消灭掉。
3 “跨界”逞凶 一般来说,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禽和带毒禽,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水、种蛋和精液等媒介,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气源性媒介传播。研究显示,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1克污染的粪便中病毒的含量就可造成100万只禽鸟感染。
因此,禽流感的高危人群主要是兽医和长期从事鸡、鸭、鹅、猪等动物饲养、贩运、屠宰的人员。在野外条件下,禽流感病毒常从病禽的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排出,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存活相当长的时间。因此普通人也要提防被感染。
专家介绍,在低温、干燥环境下禽流感病毒可存活数月至一年以上。在干燥的尘土中也能存活14天。在较低的温度下,病毒在污染的粪便中可存活至少3个月。在水中时,22℃可存活4天,0℃时可超过30天。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个月。
H7N9禽流感病毒现身以来,迄今所知病例皆为禽传染人,尚无证据表明会人传人。但也有学者发出警告,从理论上说,如果病毒变种,毒性就有可能增强,产生人传人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可能。
4月7日,南方科技大学一篇研究H7N9禽流感的论文被刊登在国际著名预印本电子文库Arxiv上,这是国际公开发表的首篇有关H7N9的论文。该研究从权威机构获取并分析了4个H7N9禽流感基因组,发现其中一个表面血凝素相对其他三个有明显变异。研究者表示,由于表面血凝素蛋白是病毒用来吸附感染动物细胞的,它的高变异能力可能导致它传播感染能力和致病能力的变化。
对此研究,廖明回应到,病毒在不断变异,“变异并非一定朝着坏的方向发展,变异毒性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弱,这是为何有些病毒最后会消失的原因。”
4 传染源是啥? 我们既然知道了H7N9的基因是东亚野鸟和中国鸡群的基因重配,那么,它的传染源究竟是什么,目前依然不清楚。
“传染病的控制,最关键、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到传染源,把传染源隔离,传播链就切断了,这会大大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对此表示无奈,目前卫生、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都参与进来,全国的监测点都在搜集标本,已在鸽子以及一些活禽市场的禽类身上发现了病毒,但还未确定到底是哪种禽类是这个病毒的主要携带者。
“如果一直找不到传染源,可能就会不断地有新的病例出现,并且病毒还会继续发生新的变异!”毛群安说。
5 还能吃鸡吗? 2012年6月,一名2岁的香港男童随母亲回广州探亲,随母亲在某肉菜市场活鸭屠宰摊位前买菜后,感染了禽流感病毒,后来省疾控中心果然在该市场砧板和禽鸟血液中检测出了H5型禽流感病毒。
H7N9禽流感病情发生后,4月5日,上海市政府关闭了上海的所有活禽交易,不少地方争相效仿。可人们总要去菜市场,难道以后要远离所有禽鸟?市场内的活鸡活鸭会不会感染?
对此,广东省疾控中心首席专家、传染病防控所所长何剑峰表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鸡鸭,即便是未发病、或者发病轻微,它本身都是传染源,接触这样的家禽和生禽肉,确实有被感染的可能。另外,鸡的翅膀有可能藏有禽流感病毒,所以,鸡翅膀扑打时可能会造成病毒释放。不过羽绒制品通常会经过消毒、高温等多个物理和化学处理过程,传播病毒的几率很小。
“吃煮熟的禽肉不会被感染!”何剑峰说,但鸡鸭等肉食一定要煮熟、煮透。禽流感病毒并没有超常的稳定性,它怕阳光、怕热,对普通消毒剂也很敏感。在直射阳光下,40小时-48小时即可被杀灭。通过加热(60℃时30分钟,100℃时1分钟)或普通消毒剂即可杀灭病毒。
“特殊时期最好不要在活禽摊位前逗留,选购肉食也最好买冰鲜食品。”廖明提醒。
小贴士 如何防范禽流感? 1.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补充营养,多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2.尽可能减少与禽类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的接触。
3.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每天1~2次开窗换气半小时。吃禽肉要煮熟、煮透,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鸡蛋。
4.外出在旅途中,尽量避免接触禽鸟,例如不要前往观鸟园、农场、街市或到公园活动,不要喂饲鸽子或野鸟等。
5.不要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症相似,如发烧、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若出现类似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