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七评委“同排坐
2013年04月18日00: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 [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七评委“同排坐 谈电影”]
中新网北京4月18日电(记者 尹力)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次增设主竞赛单元“天坛奖”,来自6个国家的7位知名导演组成评委会,负责评比决选“天坛奖”10个奖项的最终归属。17日晚,这7位“把关人”齐坐一堂,分享自己心目中对最佳影片的期待,以及他们对北京电影节的印象。
“天坛奖”国际评委会阵容早前就已正式对外公布,评委会主席由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担任。其余6名评委分别为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卡梅隆·贝利,英国导演协会主席艾维尔·本杰明,澳大利亚著名制片人杰夫·布朗,中国著名电影摄影师、导演顾长卫,韩国著名电影导演姜帝圭,以及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张一白。这7位电影界知名人士曾在16日晚的开幕晚会上集体亮相。
作为主席,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表示,早年自己与中国电影人合拍电影时,就感觉到中国电影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电影事业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和过往经验基础上的厚积薄发。他会接受北京电影节的邀请也是因为相信电影节会有光辉的未来。
他认为,一个电影节的成与败取决于入围影片的整体质量,和参评导演的艺术高度。一部电影在播出后,如果需要导演来揭示它的深意,那么它是不成功的。电影需要观众自己去感知其中想要表现的哲学观、世界观、人生观。
米哈尔科夫说,在非常多的候选影片中选择,奖项才有更高的含金量。虽然现在只是看片第二天,他已经体会了入围影片的高水平,以及参评导演的多种艺术风格。他强调,北京国际电影节设置奖项的这一做法非常明智,10个奖项设置非常充分,但如果设置更少,含金量可能会更高。
这位俄罗斯导演在访谈中还会不时地幽默一把,当记者问他,为何入围影片中没有俄语片时,他笑言,这份片单里也没有美国片,至于原因,“我认为你应该去问组委会,因为我还想知道为什么没有女评委呢”。
相比北京电影节才3岁的稚嫩,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已有38年历史,可谓老牌电影节。该电影节艺术总监卡梅隆·贝利提到,相比多伦多电影节,北京电影节有着不同的优势:邀请了许多世界知名电影人;中国的人口众多,观影人次也在不断上升;中国的电影观众有旺盛的好奇心,他们想更多地接触到不同地方的电影。
他谈到,自己已经把陆川的《王的盛宴》、陈凯歌的《搜索》等中国电影带到多伦多,希望今后能把更多优秀的中国影片介绍给加拿大的观众。
评委艾维尔·本杰明不仅是英国导演协会主席,更领导协会推动了伦敦“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的启动。该电影节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华语电影节,也是迄今为止英国唯一的华语电影交易平台。
本杰明说,万像电影节已经向英国观众推荐了超过50部中国影片,他通过这些电影看到了新鲜的、不同的事物,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生活。
在他看来,中国电影与英国、法国等世界其他国家的电影没有任何不同,都是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希望用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时代的一种方式,他们用这样的方式作为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想法被人们看到、听到并了解。
本杰明认为,想将中国电影带到西方并被人们了解,最大的挑战是语言。有两个办法解决:中国演员需要英语很好;拍摄两次,一次说中文,一次说英文。
澳大利亚著名制片人杰夫·布朗谈到,北京国际电影节今年已经是第三届,想要进一步提高影响力,需要做到几点:吸引更多高质量的电影;评选过程的公开、透明;不能急进地期望在短时间内成名,因为很多世界知名电影节如戛纳电影节,都是在经过多年的改进后才能获得公认的地位。
7名评委,来自6个国家,说着4种语言。他们在评选过程中是怎样交流,又各有怎样的评判标准呢?
中国导演张一白用“工作起来挺热闹的,但基本意见还是能统一”这句话来描述评委们看片后交流的场景。第一次当评委的他,选择利用自己的老本行来判断,“我自己是一个导演,我就是以好电影的标准来选片定奖”。
韩国知名电影导演姜帝圭直言,评选影片的时候非常困难,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
中国知名电影摄影师、导演顾长卫表示,每个人对于电影的眼光不同,不管是评奖还是被评奖,观众都希望看到好电影。“有的电影获得了极高的票房,这其实就是观众对它的褒奖”。他认为,艺术风格和商业类型虽有一定矛盾,但也难说商业片就一定赚大钱不获奖,风格强的影片一定是赔本赚吆喝,
顾长卫提到,北京的电影院越来越多,观影人群越来越庞大。北京电影节的举办能方便观众看到不同类型的影片,接触世界各地的优秀电影。
导演冯小刚在日前举办的导演协会表彰大会上说起审查制度导致影片反复修改时,直言中国导演都是傻子才能坚持下来,这一言论再度引发热议。与其相比,同为导演身份的顾长卫显得格外“看得开”:“观众爱电影,我们爱电影,傻人有傻福,要相信明天会更好,明天如果不一定好,但明天后还有明天,所以还是要坚持下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