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复兴美国制造业不切实际
原标题 [经济学家:复兴美国制造业不切实际]
新华网北京4月18日电(记者 余申芳)美国《华盛顿邮报》4月8日发表罗伯特·J·萨缪尔森的文章《后工业化时代的美国神话》。文章认为,美国人渴望复兴美国制造业,美化制造业,贬低服务业是错误的。企图通过恢复美国“制造东西”的传统,减少美国贸易赤字,重建美国全球经济优势的想法,虽然诱人,但不切实际。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我们生活在一个后工业化时代。这个时代更多由谷歌来定义,而不是通用汽车公司。“后工业化社会”一词最早因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19-2011)在其1973年出版的书里使用而被熟知。后工业社会带来的变化通常都是带来福利。从工厂到办公室的转变,提高了生活水准,降低了污染,减少了辛苦单调的工作。然而,让大多人受益的转变在公众想象之中却是变糟了。目前主导经济的广大“服务行业”被看成没有优势,收入低,甚至毫无价值,因为它们没能生产出任何有形物件。
几乎所有人似乎都在渴望制造业的复兴。理由是,这将解决很多问题。它将快速推动疲软的经济得到恢复。通过提供工资优厚的工作,特别是对半熟练的人来说,它将加强中产阶级的力量。通过恢复“制造东西”的传统,它将减少美国贸易赤字和重新建立美国全球经济优势。毫无疑问,上百万计的美国人认可这一诱人的幻象。但是,这不是真的。
可以肯定,制造业正在复兴,复兴的越多越好。工资上涨和对全球供应链担忧的增加,促使一些美国公司重新将生产从中国或墨西哥转回到美国。美国便宜的能源费用,表明天然气充足,对制造工厂有利。尽管这些势头受到欢迎,但是它们未能全面改变美国经济。关于制造业的问题上,公众认知与和经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的马克·列文森多次在报告中说道这些。
对新成立的小企业来说,制造业衰退被误读了。事实是,一直在上升。2010年,列文森在报告中指出,美国制造的产品产值近1.8万亿美元,为世界最大;稍微领先中国,比日本高2/3,是德国的三倍。中国现在可能是世界第一,但是美国仍然是制造业强国。2011年,美国制造业产出差点创纪录,为1990年的72%,是1952年的六倍。回想一下一些美国制造的产品,商业飞机,泥土搬运机器和天然气涡轮机。(产出指的是“附加价值”,指该行业原先购入的原材料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差额。)
制造业“衰退”更多指的是丢失工作机会;这种形势是严峻的,也是长期形成的。1970年,1780万制造业就业机会占美国总体7100万工作机会的25%。但是到2012年,1190万个制造业机会仅仅是总体1337万个工作机会的9%。比例的下降反映了两种力量:自动化和进口,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2011年,列文森指出,9700钢铁工人就能生产出比1980年399000钢铁工人生产出来的钢铁的10%还多。
对社会来说,影响是复杂多面的。那些失去工作的人或者不能在当地工厂找到工作的人常常是不知所措。制造业萎缩的大小也表明,它不能独力地维持经济复苏或减少失业。到目前为止,工厂工作机会已从低点上升51.2万个,但也只占590万个就业机会总数的9%。最后,列文森指出,自动化已经消灭了许多车间工作机会;专业人士和管理人员大约是制造业劳动力的1/3。工厂对蓝领工人提供的经济和社会支持比过去更少。
另一方面,自动化改善工作产所。它还取代让人疲劳或者厌烦的危险工作。美国历史学家大卫·奈在《美国装备线》一书中,一位福特工厂的早期工人是这样贬低工厂劳作管制的:“亨利[·福特]已将复杂的生活简化为若干推拉、揉搓和旋转了……当哨声吹起[工人们]开始推拉,当哨声再次响起,他停止推拉。”许多今天外包给亚洲国家的电子装备类工作情形与此相似。“装备线快速运转,”一位来自电子装备商富士康的工人抱怨道。“而且,只要一上午我们就会起泡。”
更重要的是,工厂效率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物价保持在低水平,而购买力却上升了。这让美国人能够将钱更多的花在教育、医疗、旅游、娱乐以及更多的事情上。因为这些活动不是如重工业那样需要投入巨大的能量,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不那么强烈了。这种情形发生在所有发达国家中。自从1973年,制造业就业岗位在瑞典的比例从28%下降到了13%。
美化制造业,贬低服务业,将它们说成相互之间是独立竞争的经济领域是错误的。事实上,他们不可分割。几乎所有的服务业都依靠制造出来的产品。航空旅行需要飞机,因特网需要电脑,医疗配置的是药品。而且,几乎所有的制造成品会生产服务。汽车提供交通,住房提供住所,电影提供的是娱乐。在后工业化的美国,还有大量的工业保留了下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