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雪 张涵 (北京)
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加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上发起的“全民数字追凶”,令反恐事半功倍。
4月15日波士顿在举办马拉松比赛时遭遇连环爆炸袭击,造成包括一名中国女留学生在内的3人死亡,170多人受伤。然而仅仅在4天之后的4月19日,美国警方就通过监控录像锁定2名嫌犯发出“通缉令”,并成功击毙1名嫌犯,并继续追捕另一名嫌犯。
美国当地时间18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对外公布了一段30秒的关于两名嫌疑人的视频,呼吁公众帮助确定两人身份。该视频源自街头某个摄像头拍下的监控录像。二人在画面中一前一后行走,在爆炸发生13分钟前出现在同一监控画面中。
FBI的目的显然希望通过媒体和社交网站的力量让这些信息在全世界广泛传播“通缉令”,让嫌犯最终无处藏身。FBI探员德劳雷尔(Richard DesLauriers)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总会有人认识他们,譬如朋友、邻居、同事或是家人。”
嫌犯的照片及视频引发全美媒体关切,纷纷中断正常播报进行实时分析。各个社交网站和视频网站更疯狂转发。
但实际上,本次“网络追凶”的创意概念并非FBI原创, 自爆炸发生当天,过往曾协助警方破案的人气社交网站Reddit上就有大量相片“证据”涌现,网民除了从照片“缉凶”,更有网民找出一个eBay用户购买压力锅的记录(炸弹是放在装满铁钉的高压锅中爆炸的),又翻查旧新闻,希望利用“人肉搜查”协助缉凶。
继而,在18日晚间警方追捕2名嫌犯爆发的枪击案播报中,新媒体再次大放异彩。来自于沃特镇年轻居民安德鲁(Andrew Kitzenberg)从自己三楼的卧室望出去,目击了整个警察和马拉松爆炸案嫌疑人枪战全过程,他随后在自己的twitter公布了数张照片,并讲述过程。几个小时之后,他的脸已经出现在NBC频道的全国新闻直播上。
自然,有人会担心社交网络上的流言种种、胡乱猜测会引起其他问题。这也并非没有过先例: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爆炸案,率先发现炸弹的保安员吉维尔(Richard Jewell)被误传为放炸弹的凶徒,遭当局调查搜屋名誉扫地。
或许是出于相同的担忧,《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质疑这类“网络追凶”已成为电子“猎巫”,而非单纯的法律协助。Reddit亦下了禁令,禁止公开这些所谓“可疑人物”的个人资料。就连德劳雷尔在公布照片的同时,亦强调: “这些照片应该成为唯一的我强调是唯一的公众所应该浏览并且帮助我们(搜索嫌犯的依据)”,“其他任何照片都是不可信的,并且不应该被错误地展示给公众,并造成重要的执法资源的浪费。”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助理教授付景华对本报表示,警方使用社交网络虽然看似新鲜,但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个手段,以前警方会借助电视报纸发布消息。如今可以预见到,将来的发展趋势是警方更多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虽然会存在众说纷纭“真假难辨”的情况,但是无疑会有更多人看到。更重要的是,传统媒体也都会从社交媒体上截取最新信息。相比以往传统媒体点对点的采访模式,针对社交媒体发布一则消息,等于一个采访同时拥有了更多信源,更多角度。付景华曾就新浪微博管理制度发表过影响甚广的研究。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