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芦山县。县城里的菜市场已经有部分商贩开业了。谭曦摄
杨国裙在切菜。
36人大家庭吃上回锅肉
连喝三顿清粥,终于吃上茴香蚕豆、蒜苗回锅肉外加青菜汤
记者口述
除了杨国裙一家7口,马明忠一家7口,还有另外几个家庭。骡燕驰婆家4口,娘家4口,邻居杨晓红一家10口,王琴玲一家4口。地震来临时,让几个家庭的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也让原本就是邻居的几个家庭成了一家人。
芦山县城东街,绵延近1公里的道路两旁,五颜六色的帐篷成了这里的一景。红的、白的、彩条的塑料布,几根木柱一撑,就是一个简易的家。这里是芦山县一处灾区群众安置点,帐篷都是居民们自己搭建的。
中午10:30,午饭时间还未到。简易帐篷门口,骡家营居民杨国裙和邻居骡燕驰就开始准备午饭了。支起大锅,将事先淘好的大米和洗好的青菜放进去。自制的辣椒酱入锅,碰到滚烫的热油,顿时,椒香四溢。
尽管余震随时可能再次来袭,但空气中的饭香味,却实实在在地提醒着我们,日子还要继续。
36人大家庭 杨国裙的“新家”,目测只有40平米,是几块横条塑料布拼凑起来的。塑料布的四周,立着七八根长短不齐的木头。
新家选在东街内侧一处低矮的地带,场地大,视野开阔。最重要的一点是正对着自己已经被震裂的房子。
“帐篷的位置很宽敞,有余震也不怕。”杨国裙唯一有点担心的是,帐篷前几棵粗壮的大树,“有一棵离帐篷的距离有点近。”
同样有此担心的,还有另外一位家庭成员,他叫马明忠,是杨国裙的邻居,也是这个由几个家庭临时组成的新家的一员。
除了杨国裙一家七口,马明忠一家七口,还有另外几个家庭。骡燕驰婆家4口,娘家4口,邻居杨晓红一家10口,王琴玲一家4口。地震来临时,让几个家庭的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也让原本就是邻居的几个家庭成了一家人。
帐篷是几家的男人们合力撑起来的,锅碗瓢盆是一家一家凑出来的。连吃的也是,有米出米,有盐出盐。没有余震的时候,赶紧跑回家搜罗一下,有什么吃的就拿出来。
骡燕驰说,现在她们这个家庭估算下来有36个人。“估计也是这一片最大的家庭了。”
终于吃到肉了 连续喝了三顿的清粥,今天终于可以改善改善伙食了。上午10:30,杨国裙就开始在自己“新家”的露天厨房忙活了。骡燕驰,骡燕驰的婆婆纷纷上前帮忙。
茴香蚕豆、蒜苗回锅肉,还有一个青菜汤。这是今天的菜单。
已经两天没见过荤腥的小孙子最兴奋。“早上的稀饭不愿意吃。就等着这顿呢。”杨国裙说。
大锅烧热,这个是真的大锅,做一顿能够全家30几口人吃。放上自制的辣椒酱,红色的,呛鼻的辣味扑面而来,再放上白肉,直冒烟。
杨国裙四岁的小孙子已经迫不及待了。待肉一熟,女儿杨燕蓉就下锅夹了一块。小家伙吃到肉后,颇有几分满足感。
“一直是清粥,肚里缺油水。”杨国裙说,她想给孙子改善一下生活,可地震发生时,家里养的十只老母鸡也被震飞了。
今天这顿“大餐”,还得感谢自己的弟弟。杨的弟弟是开餐馆的,冰箱里存了不少肉。这几块肉,是他趁没有余震的时候,从餐馆里“抢救”出来的。
“弟弟中午还要带另外十几个亲戚来吃饭。”杨国裙说,“这样一来,今天的午饭要准备约50人的。”
不过,她并未显露半分的不高兴。新家其他的成员也大力欢迎。“这个时候,人多,更好。”
活着,就应该高兴 杨国裙家的房子开裂了,室内墙面粉刷的白灰掉了一地。马明忠家的房子二楼严重错位,其中一角墙体剥落严重。
骡燕驰的娘家在南街,受灾很严重。全家人无处可去,只好来投奔女儿。
婆家的状况也不太好。院子的围墙塌了一地,大门也没了。王琴玲(音)家的房子,墙壁出现开裂。
杨晓红家的房子损毁最严重,主体全部塌陷,连家门都进不了。
幸运的是,这36口人都逃了出来。
只有年纪较大的杨家婆婆腿部受了点伤,只能躺在床上。
“已经是万幸了。我们都还活着。”马明忠说。“孩子光着屁股就跑出来了。真没想到能逃出来。”杨燕蓉告诉记者。
由于生活用品短缺,现在这家人的生活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做饭时,杨国裙特意提醒骡燕驰,青菜不要一次性放完,留点下顿吃。每次吃饭,也都是先让老人和孩子吃完了,年轻人再吃。
“大家都很团结。已经成了一家人。”杨燕蓉说,生活还会继续,不过,目前她们最希望能有足够的饮用水,“没电能凑合,水真的缺不了。”(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张想玲摄影报道) (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