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之死与高校投毒案
从朱令案到黄洋案的近20年间,通过媒体曝光,还有数起校园投毒案曾经成为舆论热点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叶雨岑 | 北京报道
近日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受害者黄洋已于4月16日15时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很多人在得知黄洋病重的消息之后,都曾祈祷能够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然而现实却让人扼腕长叹。
这起校园投毒案也让19年前的另一起案件再次成为舆论热点。当时正在清华大学化学系读书的女生朱令,被测出严重铊中毒,后经诊治虽然保住了性命,残酷的后遗症却伴其终生。朱令曾经被视作清华的“完美女生”,民乐队明星、国家游泳二级运动员,成绩名列前茅,而今她的智力水平仅五六岁,双目几乎失明,全靠年逾古稀的父母照顾。近20年来,网络舆论从未忘却朱令。
从朱令到黄洋,发生在高等学府里的离奇投毒案成为人们难以直面的刻骨之痛。
黄洋案起因未明
查阅人人网等社交网络,可以看到黄洋生前照片,一个阳光男生带着憨厚的微笑。
出生于1985年的黄洋是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不久前刚刚以第一名的成绩转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临床博士。
据复旦大学医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一位老师介绍,这个来自四川自贡的小伙子一直是优等生。黄洋的父母在他上高中时双双下岗,母亲体弱多病,家里欠下一大笔钱。读书期间,黄洋的学费全部来自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收入,不仅没有向家里要钱,还支付了妈妈肝病所需的手术费用。黄洋还参与过两次学校的支教活动,曾在安徽颍上和西藏墨脱支教。
4月1日早上,黄洋从寝室内的饮水机中接了一杯水,因为感觉到异味,将水吐出,随后特地把饮水机中的水倒掉,还清洗了饮水机。他告诉同宿舍的同学不要再喝了。
当天中午,黄洋就出现了恶心、呕吐并伴有发烧的症状。他曾独自前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当时医院初步诊断为急性肠胃炎,医生为他开出了抗感染及解痉的处方。
据黄洋的同校师弟莫慈(化名)回忆,当天中午他曾接到黄的电话,“他说感觉不舒服,要打针,希望我过去看他。”当天下午莫慈赶到点滴室,当时医生推测黄洋的病因可能是饮水机内的桶装水置放日久,细菌滋生而引发食物中毒。在众多被考虑的细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当时嫌疑较大。
4月2日,黄洋症状并未好转,他的师兄弟下班后赶去看他,发现他的手和脸都肿起来了,怀疑不是吃坏了东西那么简单。当晚9点,黄洋在同学的陪同下去看急诊,化验结果显示其肝功能已出现损伤。到了晚上10点多,学生们把情况告知了黄洋的导师,导师马上携带现金赶到医院,安排黄洋住院治疗。
4月3日,黄洋病情继续恶化,血小板开始减少,住进了外科重症监护室。医生会诊初步认为是中毒造成了肝功能损伤,但究竟是什么毒素,一时依然难以判断,无法及时对症下药。
接下去的几天,医生们不断会诊,检测毒素,缓慢治疗⋯⋯他的导师、师兄弟们也日夜守护在他身边,并千方百计查找原因。
7日,黄洋开始鼻孔出血,治疗不起作用;8日,他陷入昏迷,但病因仍然未明。9日,黄洋的师兄孙某收到了一个陌生人发来的短信,提请注意一种化学药物,周围有人常在用。孙某收到短信后,马上将情况告诉了黄洋的导师,并查询了校内的医学论文资料,发现使用该药物后的实验室小白鼠症状与黄洋此前症状十分相似,而相关实验论文的作者正是黄洋的同寝室室友林森浩。
“大家立即把情况向医学院和学校领导反映,并向复旦大学保卫处、上海市公安局文保分局报了案。”负责学生工作的该校老师说,“学校和公安部门都很重视,跟黄洋的老师、同学一一谈话。”
11日,警方称,在该学生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出有毒化合物N-二甲基亚硝胺。12日,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林森浩存在嫌疑。
当日,黄洋中毒太深,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书;13日下午,黄洋瞳孔放大;14日下午,没有了脑电图,肺部纤维化无法自主呼吸⋯⋯
15日晚,复旦大学校方发布官方微博称,该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因身体不适入院,后病情严重,学校组织专家会诊未发现病因,校方遂请警方介入,警方称该生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此事进入公众视野。
16日15时23分,医院宣布:黄洋去世。复旦大学官微公布这一消息后,很多网友都为他点上了一支蜡烛,表达惋惜之情。
此事传出后,有消息称,被警方刑拘的室友林森浩因妒忌黄洋获得直升博士生的机会而起意投毒。但根据多方确认,这一消息并不准确。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方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受害人黄洋与嫌疑人林森浩在两家医院的不同科室从事不同方向的研究,并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
另一种说法是林森浩原来想要加害的是同寝室的另一名上海籍学生,有人甚至从网络上找到了疑似林森浩化名与人讨论使用N-二甲基亚硝胺杀人的言论。但这一说法因为该上海籍学生较少在寝室喝水,显得并不可靠。
林森浩是广东汕头人,家境富裕,2010年因成绩优异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在中山医院见习。在此期间,林森浩成绩较好,并在研究生学生会担任干部,还曾获得复旦的校外冠名奖学金。
案发前他在中山医院超声诊断科实习,众多媒体查阅其新浪微博发现,今年3月至4月,林森浩似乎处于工作压力较大的状态,还曾在微博上说“出来混就要不怕死”的话。
此外,林森浩对于“N -二甲基亚硝胺”颇为熟悉。他本人曾在国内肝胆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对肝胆病理了解程度较高。网上搜索林森浩的论文,有7篇是专业论文,其中4篇涉及“N -二甲基亚硝胺”。但即便综合上述信息,其作案动机依然令人费解。
18日,有媒体称涉案嫌疑人林森浩已向警方供述作案动机,但是上海警方尚未公开相关情况。
舆论呼吁起底朱令案
今天的朱令和父母住在北京南城的一间公房里。自朱令中毒后,十几年来,朱令的父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对女儿的照料上。如今朱令除了睡觉和吃饭,其余的时间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做康复运动。
1992年9月,朱令考入清华化学系物化2班。这个班级人数31人,女生分别住在6号楼的3个女生宿舍:朱令、 孙维等住114室。1992年秋,朱令进入清华学生乐团民乐队并很快成为主角。孙维也曾进入民乐社团。
1994年10月,当时读大三的朱令开始明显地出现掉头发的现象,曾经两次出现暂时性失明。12月5日,朱令因不明原因引起腹、腰、四肢关节痛。经过治疗,1995年1月23日,朱令担心落下功课,病情稍有好转就要求出院。
1995年3月6日中午,朱令再次发病,8日白天病症继续恶化,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舜伟告诉朱令家人,朱令的症状“太像60年代清华大学的一例铊盐中毒病例了”。但因条件限制,朱令没有做铊中毒鉴定,而是在协和医院急诊室一边观察一边等待住院床位。
朱令在神智清醒的时候,曾向李舜伟否认她在实验室接触过铊盐的传言。化学系老师出示了学生接触化学药品的清单,肯定朱令并无铊盐接触史。
由于一直得不到有效救治,1995年3月26日,朱令被送进协和ICU病房,靠呼吸机生存,进入长达5个多月的深度昏迷。
1995年4月,朱令的中学同学、北京大学力学系92级学生贝志城请同学帮忙,在互联网上发电子邮件求助,描述朱令病情,希望得到专家意见以确定病因。十天内他们共收到来自18个国家的专家回信1635封,30%认定为铊中毒。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远程医疗专业的博士生李新,专门建立网页帮助对朱令进行网上会诊。此事成为轰动一时的热点新闻。
1995 年4月28日,朱令的检测报告显示,她的病况起源于铊中毒,且是两次中毒。公安部门介入调查。
1995年底,朱令同宿舍同学孙维被列为犯罪嫌疑人。根据后来孙维本人在天涯发表的声明,1997年4月2日,孙维被公安局带走讯问,持续8小时,然后由家人领回。
此后至今的十多年间,众多媒体依然在关注朱令案件,网络舆论对此事的关注更为执著,整个事件因为复杂、曲折,甚至被写成了一本电子书。
至今在互联网上搜索“孙维”二字,可以看到对朱令事件的简单叙述以及孙维的家庭关系背景链接,其中包括她的祖父孙越崎(1893〜1995),曾经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等。
由于黄洋事件的刺激,舆论再次呼吁:起底朱令案。
数起校园投毒案曾经成为舆论热点
从朱令案到黄洋案的近20年间,通过媒体曝光,还有数起校园投毒案曾经成为舆论热点。
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铊”投毒案件。受害人江林、陆晨光是北京大学化学系1994级的男生,犯罪嫌疑人王晓龙与江林同班不同寝室,与陆晨光同寝室不同班。
王晓龙曾交待,过去江林与他关系好,后来却不理他了,所以投毒。为了确定投毒量,他把陆晨光当作实验对象,也投了毒。所幸投毒者良心发现,为挽救被害人提供了正确信息并向公安机关自首。
2007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的投毒案也是因同学之间矛盾激化而引发。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学生常宇庆,因对几名同学有意见,决定报复。他购买了230克硝酸铊晶体,趁同学上课时,将两勺硝酸铊溶入矿泉水中,并使用注射器,分别向3名同学的茶杯中各注入2ml,致使他们中毒。后来这3名中毒学生经过救治康复。
2007年8月5日,经初次鉴定,常宇庆被江苏检察机关以涉嫌投放危险物质罪批准逮捕。之后,常宇庆家人向检方公开了儿子曾患精神抑郁症的病史。经二次鉴定,常宇庆患精神抑郁症,作案时没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江苏检方对常宇庆作出不起诉决定。
从黄洋案到朱令案的再次发酵,有毒物管理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纵观这些校园案件,与失衡的教育相比,“危险品”本身却并非最危险的因素。
4月16日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2010级自动化专业男生因发生口角冲突,继而持刀相向,丹阳籍的蒋某被刺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目前,行凶者泗阳籍袁某已被南京江宁警方刑事拘留。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