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震区敬老院长的“幸运”人生
2013年04月23日15: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 [芦山震区敬老院长的“幸运”人生]
中新社四川芦山4月23日电 题:震区敬老院长的“幸运”人生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杨崇文无疑是幸运的,在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中,他掌管的龙门敬老院没有一位老人受伤。
连他自己也觉得,这些年一直照顾老人,侍奉弱者,干起事来很顺利,是天降福了。
地震发生时,杨崇文正在家吃早饭,等他逃出屋子后,整个房子几乎全毁了。在将受轻伤的妻子和93岁的岳母安置好后,他转身跑向300米之外的敬老院。
龙门乡的许多房子顷刻间崩塌,杨崇文的心像被刀子捅了一样,他担心的是50多个无儿无女的老人,再加上一些残障者,7级地震,千万别出事。
58岁的老杨从未跑过这么快,从家到敬老院,他跑了2分钟,脚上的拖鞋早飞了,右腿膝盖还摔了个大口子,鲜血直冒。
敬老院的老房子过去是龙门乡政府的办公地址,属于砖瓦结构,“5·12”汶川大地震后曾花了80多万元人民币加固过,但房子主体老化,谁都知道难以再经受大地震的考验。
如老杨担心的一样,敬老院的几间平房和一栋二层小楼房顶都被掀了,卫生间夷为平地。他疯了似地冲进了危楼,高声呼喊,却没发现一个人影。
在杨崇文有些绝望之时,一位智障老人站在远处的小厨房门口喊着他的名字,他立即赶过去,当时他看到的场景是,50多个老人躲在院墙外,安然无恙,四周一片废墟。
敬老院的管理员迎着他大声报告,老人没事,所有人都没事。
他后来说,当时浑身都软了,笑着哭了。
老杨随后拿起手机,扯着嗓子告诉镇里的干部,敬老院的老人一根汗毛都没伤到。
杨崇文又重复着说,“是天降福了,让大家躲过一劫。”
经历过汶川那场大地震,杨崇文在如何避险方面有了些许心得,没事的时候,他会带着老人“演习”逃生。
例如住在二层的老人可以先躲在床下,等震波过后逃出,住平房的看机会快速跑到院中。他在分配宿舍时,更愿意让“老少搭配”,60岁左右的要与80岁左右的住一起,身体健康的与腿脚不利索的分一屋。
有些老人不听老杨的话,他就用“行政命令”要求其这样做,否则,再遇到邻里纠纷,他不会出面。
老杨说,20日地震那天,老人们都起得很早,在院里排着队吃早饭,谁都没伤到。
“虽然这次没检验到训练效果,但说实话,这种事,我这辈子都不想检验一次。”老杨说。
其实杨崇文当院长也属“半路出家”,2008年,当时53岁的他经芦山县龙门乡的公职人员选拔,成为龙门敬老院院长,50多个无儿无女的老人,再加上几名残障者,全部交给了他。
他说,乡里看中的,就是己有当10年民事调解员的“重要背景”。
接过爱心接力棒后,杨崇文想过工作不易,自己也写过一些“遇事”方案,例如怎样照顾好老人每日三餐,不生病,让他们心情愉悦等,但5年的“当官”体验让他深感“兹事体大”,这个“差”难当。
敬老院属公办性质,所有的花销均由国家出,吃穿、看病全免费。一日三餐荤素搭配,甚至比当地百姓吃得都好。
但如何让这50多个老人和睦相处,却一度难倒了杨崇文。“50人有50种性格,他们过去多为孤寡老人,性格孤僻,要当这里的"万金油",没有真本事,很难解决问题。”
镇上一共三家官办敬老院,有两位院长先后向上级部门递交辞职信,原因就是伺候老人太难,容易出事。
例如有些老人会因被褥的薄厚产生矛盾,有因食物分配与杨崇文“打麻烦”的,还有的智障老人会莫名跑丢了。每一天,杨崇文都要忙着解决各种各样的“大事”……
“他们中间最大83岁,最小也六十多,我只能把他们看作孩子哄,让他们过好后半生,就算完成任务了。”杨崇文憨笑着说,好多知识是自己看“老年人之友”学来的。
地震后,乡里给敬老院送来了水、帐篷、食物,这里的老人说,老杨给他们平均分配了所有物资,他连一瓶水都没带回去。
现在,让杨崇文有些担心的是,四川的雨季就要到来,如何安置好老人们的住宿,仍是心头大事。
“有些老人患风湿病,一下雨就会关节疼,我的心也不好受。”老杨皱着眉头说,如果政府能将安置房快些装上,大家就不用受罪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