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微用“考察灾情”一词被批太官腔、向台湾红会收取500万元“买路钱”谣言甚嚣尘上、“中江县红会购买药品虚开发票”造谣帖被新炒……芦山地震之后,中国红十字会一直没有远离舆论中心。而4月24日,红会社会监督委员会宣布“将于5月重查郭美美案”,堪称往这个话题热炉里,又猛添了一把柴。
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显示,“重查郭美美案”的新闻面世不足15个小时,转载量已近620条,并登上百度新闻门户首页。微博平台上的讨论更加火热,主题微博达2.7万条。在新浪微博,“重查郭美美案”一度进入当日十大热门话题榜。
但正如近年来多数红会新闻一样,红会社监委拟重查郭美美案,也陷入了“叫座不叫好”的尴尬。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1000条网民意见显示,尽管关注者众,但仅有27.8%的网民对此表示赞赏,逾七成(72.2%)网民持不认同态度。
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芦山灾后的红会形象,总体上难称正面。
据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灾后60小时,“红十字会动态”已成为排名第五的网络热搜词,新闻、网帖和微博讨论合计达到66万条。但这样的“蹿红”,却是由约两万条谣言、辟谣信息,以及超过35万条网民吐槽组成的。若将舆情信息按事实型和情绪型划分,中青舆情监测室发现,54.07%的网民对红会的讨论,是情绪型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公众对慈善机构透明度的不满由来已久,其爆发载体,是2011年6月横空出世的一介“炫富女”郭美美。这位自称红十字会商会总经理的女子,用一起至今仍迷雾重重的悬案,撕开了公众不满情绪的冰山一角。近两年里,媒体又陆续曝出“上海红会万元餐费”、“成都红会汶川地震募款箱多年未取,箱内捐款发霉”等事件,令红会几乎不间断地处在舆论火山口上。
作为重塑公信力的努力之一,2012年,红会力邀王振耀、白岩松等社会各界精英,组成16人社会监督委员会,力图以中立、专业的力量,促进红会公开透明。鉴于芦山地震后,红会领受的质疑和谩骂不断,该社监委新闻发言人王永表示,社监委内部已经对重查郭美美案达成初步共识,待地震灾后的紧急救援基本完成后,红会社监委将启动针对郭美美案的重新调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也表示愿意配合调查。
上述发言以微博形式出现后,15小时内已引来7000余次转发。但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网民意见发现,“买账”的人并不多。七成发言的网民更期待红会用“晒账”而非“查人”的方式,来亡羊补牢。
在网民不买账的理由中,认为“重查无助于结果改变”的,占了三成(32.6%)。其中,网民“dzm2000”的质疑颇具代表性:“郭美美是否为红会工作人员,当初已经明确给出了否定答复。两年后重启调查,相关证据还有吗?即使有,也已经销毁了。重查的结果会有所改变吗?”网民“生姜”则规劝:“信任就像一张弄皱的纸,即便抚平,再也不会变成原来的样子希望红会会懂。”
更多网民(39.6%)不买账的理由,则是怀疑“重查郭美美案”只是红会试图将当前募款难的境地,归咎于郭美美。如网民“刘胜军改革”直言,他认为重查郭美美是“逼”出来的,“红会此举,并非幡然悔悟,而是因为自身面临捐款断流的‘收入危机’。”网民“lunch”觉得,红会社监委是“有劲儿使错了地方”:“重查也不可能解决公众对红十字会的认识,本质是红会的管理问题。与其重查郭美美事件,不如想想怎么把自身管理搞上去。”
公允地讲,红会声誉因“郭美美事件”而陷入“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后,近年来,可谓动辄得咎。我们很容易看到,只要与“红会”二字沾边,无论事实还是谣言,都可能被夸张地消费,并最终由红会埋单。有部分网民已觉察到“郭美美事件是一颗毒药,后遗症、并发症时间非常长”,红会社监委若是为了正本清源而查清郭美美事件,并非没有价值。为何网民的反响如此不积极?
“郭美美案只是一个导火线,最主要的是,官方公益组织体制导致的透明性不足、对外响应缓慢,在互联网面前,难以满足公众的‘苛刻’要求。重查郭美美可以看作一个公关事件,但很难根本性地扭转局势。”新联合公益基金会在其官方微博上的分析,一语中的。
中青舆情监测室看到,在七成不认同声音中,力挺上述意见的网民占到37.8%。微博名人陈利浩的一则表态,就蕴含着十足的正能量。他说,虽然有郭美美的困扰,但中国红十字会还是有着数千万会员的社会救助主渠道之一,新一届班子也一直在努力改进。既然(红会)不可能被取缔,我们就应该用各种形式推动它变革、优化,包括捐助者的监督。我们的批评建议,比捐款更有价值。
“红会与其纠结于一个郭美美,不如鼓起‘从零起步’的勇气。想要重获民众认可,真正有用的,是透明有序的运作,是把捐款人的每一笔善款都高质量地公开,严惩贪污分子,这才经得起社会舆论的监督和考察,下一个‘某美美’才不会冒出来。”
中青舆情监测室看到,网友对“重查郭美美案”的不认同背后,隐含的是如上期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