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搭起帐篷居家过日子
不等不靠,开始震后新生活
走在芦山县城街道,记者随时可看到路边搭建的帐篷。在北街一个路口,有居民在卖黄瓜西红柿。在芦山县体育馆比较大的安置点,有做饭的,有的在晒被子……沿210省道西行,沿路改良油菜,郁郁葱葱,有村民拿着喷雾器给玉米打药。
“地震了,还是要生活,不能天天坐在家里等政府救济啊!这搭起帐篷,就相当于有了家!”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村民张成,在田里忙碌着。
生活,还得继续。
“太舒服了,这么多天脸都没好好洗过,更不要说洗热水澡了!”昨天下午6点,芦阳镇女子周旭霞,擦着湿漉漉头发,脸上露出笑容。这是震后第六天,她第一次洗上热水澡。
在体育馆背面,成都军区的几辆“洗澡车”停着,方便大家洗澡。其旁边竖着一块牌子:中午12点半到下午3点半,为男士洗澡时间;下午4点半到晚上8点,为女士洗澡时间。在洗澡车内,不大的空间有10个喷头,车厢后面铺着地毯。有的洗澡车还在后面支起帐篷,分成两边,可以容纳男女同时洗澡。
同样,生活不能等和靠。
芦山县芦阳镇金花社区居民李香的水果摊,昨天早上8点就在城区平安路路口摆开了。两个小时候,李香就做了5笔生意,卖了200多元钱。
这些水果,是丈夫杨国文和弟弟前一天早上5点,开着自家“火三轮”赶往荣经县采购回来的。
地震的时候,铺子里的水果很多都震坏了。李香在县城做了6年水果生意,地震时3间铺子里7000多元的水果,被砸坏了,仅剩的一部分也送给了邻居。
香蕉、梨子、小番茄、苹果……水果品种较多。小番茄5元一斤,苹果5元一斤,李香卖的水果和平时的价格一样,甚至平时卖6元的水果,现在只卖4元。
家里基本稳定了,志愿者终归要离开,生活还要继续。杨国文说,很是感谢政府,要不然,地震了,到现在大家都可能还没饭吃,哪有精力开始做生意?
只要人在,生活就会好起来
龙门乡武家坝38岁村民武安彪的帐篷,位于210省道边。
4月23日,他和家人领到了这顶帐篷。帐篷不大,里面摆放着3张床,一张桌子。武安彪说,这3张床睡了一家人,虽然挤了点,但很踏实。
武安彪的家庭很大,兄弟4个,算上老人和孩子,全家12口人。武安彪的房子,是一栋老式木结构房屋,地震中部分垮塌。他的大哥武安松的楼房,也在地震中开裂成危房。
帐篷区没有地方搭灶煮饭。武安彪家的厨房,依然摆在菜地里。一口锅,煮完饭,再炒菜,腊肉炒大蒜,一个青菜汤。这是武家的第一顿干米饭。尽管有些饥饿,但武安彪不敢多吃。大米不多,他要留给孩子和老人。
“地震后,我从家里抢出来点盐巴,还有10多斤米,一家人喝了4天稀饭,再就是吃些发的方便面。”对于干米饭,武安彪有些渴望。“天天喝稀饭有些受不了。”
武安彪是个泥瓦匠。地震当天,他在离家10多公里远的宝盛乡盖楼。地震引发的剧烈摇晃,将新建的房屋震塌。在二楼施工的他捡回了一条命。当时手机信号全无,他忧心家人安全,冒着余震飞石,一路狂奔回家。尽管房子垮塌,但他4岁的女儿、一岁半的儿子,以及家人都没受伤。
在武安彪看来,这是天灾,能活着,比什么都好。钱没了,还可再挣,房子没了,可以再建。“只要人在,生活就会慢慢好起来。”
武安彪打算,等余震过去,他要检修自己的木板房,争取尽早住进去。“我们不能等靠国家支援,自己的生活还是要靠自己。” 本报特派记者胡义华 张勇军 蔡早勤发自芦山县
龙门乡王家村,一名女孩揭锅盖做饭,房子虽然受损,但生活要继续。特派记者王翮 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